“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建立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在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也凸顯了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位置。
誠然,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下稱“省農科院”)以“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為使命,在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不但可以有所作為,而且可以大有作為。
為此,該院近日還印發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下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確立了六大目標、八大行動,全面融入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大局,為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和引領,充分體現省農科院在科技支撐鄉村振興中的排頭兵作用。
“六個一批”確立總體目標
《行動計劃》以廣東省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的部署、要求及任務分工為統領,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確立內容與目標;立足省農科院優勢和特色,統籌資源和要素配置,堅持創新引領與集成支撐相結合;堅持點面結合,穩步推進,務求實效,明確了六大總體目標,分別為:
參與編制一批規劃。編制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業公園、農產品加工園區等園區規劃100個。科技服務支撐現代農業產業園60個,其他農業園區與科技園區45家,園內企業80家。
育成一批優良品種。育成具有核心競爭力與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植物優良品種150個,建立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示范點100個。推進省種質資源庫建設,收集保存農作物和動物種質資源達50000份。
創制一批產業先進適用技術。創新、集成并示范優勢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技術20套,大宗農產品高質精深加工、質量安全控制、規模化生產工藝及配套裝備技術30套,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建設技術5套;組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專家團隊30個,支撐服務產業園區60個、農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等280家。推進和加快基于物聯網與大數據的農業高新技術和農業機械技術應用。
集成一批美麗鄉村建設技術。集成并示范農業廢棄物及大宗農產品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農藥化肥減量安全使用技術、農村水環境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花海和花卉景觀建設技術20套,對接縣(區)40個,建立示范基地50個,服務企業70家,推廣面積400萬畝。
培育一批農業農村人才。培訓農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和技術人員4000人,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基層科技人員23000人。
培育孵化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及上市農業企業。推進和加快廣東金穎農業科技孵化有限公司建設,轉化成果/技術45個,培育孵化和對接企業45家。
“八大行動”確保見實效
為順利完成“六個一批”的總體目標,《行動計劃》明確了八大重點任務及25項具體事項,八大重點任務可歸納為八大行動,即:
規劃引領行動。在省發改委牽頭和指導下,以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為主要力量,整合院各專業研究所技術力量,開展廣東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研究與編制,引領廣東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以及美麗鄉村建設。
科技創新引領行動。著力開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與推廣,努力引領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與發展。
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科技支撐行動。立足廣東特色優勢產業,以廣東農業專業鎮為基礎,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目標,整合全院技術力量,為特色優勢產業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支撐。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科技支撐行動。立足廣東各類農業園區建設,著力為園區提供科技和專業技術人才要素支撐。
農業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行動。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重點,支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行動計劃。著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努力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全產業鏈科技專家深化服務行動。創新科技人才下鄉機制、模式,提升服務成效。
“領頭雁”農業產業帶頭人專業技術培訓行動。立足服務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重點開展農業產業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新型職業農民和技術人員培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