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懷化市召開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記者從會上獲悉新晃等5個計劃脫貧摘帽縣,已通過省級實地檢查。消息傳出,知情的領導和社會各界都高度贊譽“新晃脫貧,五老功不可沒”。
新晃地處湘黔交界的深山間,全縣11個鄉鎮137個行政村,有84個村是*貧困村,46369人為貧困人口。2018年脫貧任務十分艱巨。縣老干局、老科協和關工委緊緊圍繞縣委的脫貧攻堅戰略,積極發揮五老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發揮五老優勢 助力*脫貧
多年來,新晃縣老干局、老科協、關工委始終把科技扶貧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內容。首先狠抓辦好培訓班學習。每年從3月至10月份各行業的五老專家、技術人員、致富能人,下到鄉鎮、村組舉辦不同內容的技術培訓班,培訓各類技術人才,根據不同的季節,講不同的內容,結合多年來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經商,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婦女及殘疾人員,科技素質不高的特點,每舉辦一期培訓班之前科技人員都下到鄉鎮村組調查、了解情情況,在充分聽取不同建議的基礎上,根據農戶種養(殖)業主的要求來確定授課內容。2018年3月至10月8個五老科普講師團成員,分別在全縣11個鄉鎮的22個扶貧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24期,參訓人員1400人次,現場示范、表演30次,觀看操作表演900人次(內容有果樹的修剪、嫁接、施肥、打農藥,豬、牛、羊及家禽的防病治病,水稻的新化肥、新農藥使用等)。釋疑難題135個,發放各種技術資料17000份,提供各種信息890條,每到一個地方都深受群眾的歡迎。再則是抓扶志扶智。*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越來越嚴重,過去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已經全部丟掉,這些思想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導致學生厭學思想的產生:反正學與不學一個樣,結果都是出去打工。針對此情況,縣老干局、關工委、老科協、民政局等單位聯合組織的雙扶夏令營活動,組織二十多個留守學生赴科技致富的蜂窩窩蜂業公司和塘洞高山葡萄示范基地和該縣農業產業現代產業園參觀學習,讓他們體驗科技致富帶來的成果。
活動中,留守兒童在產業園親身體驗了科學種植帶來的樂趣,蜂窩窩公司和葡萄產業示范基地的致富帶頭人現身說法,并將經歷以及發展遠景撰寫成《用科技敲開致富大門》《晴芳蜂業科學發展,著力打造“新晃模式”》勵志材料給學生們閱讀,對留守兒童的觸動很大。在閉營儀式上,留守兒童紛紛發言,要學好文化,學好致富本領,未來一定要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項目示范 搞好*扶貧
新晃縣五老把科技示范,新項目引進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按項目的特點突出特色,講究實效的原則,以五老科協會員為載體,突出“*扶貧”的主線,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重點抓了高山黑葡萄的推廣、開展蜂業養殖,蜂產品的開發,牲豬及湘西黃牛的飼養等,這些示范基地示范都各有特色、有規模、有科技含量,有力的推動了扶貧工作的開展。晃州鎮塘洞村北洞黑葡萄示范園,是五老科技示范戶張勇,“用科技致富,用科技扶貧,讓大家共同富裕”是他發展產業的動力和目標。他幫助的種植戶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對周邊的種植戶,他盡力盡心的幫助,低價或免費供應苗木,還利用業余時間在全縣所有的鄉鎮都舉辦過培訓班,發放資料8000多份,授課內容實際、實用,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目前全縣有1500多戶群眾種植了北洞黑葡萄,面積達4300畝,從2011年到2018年每年產黑葡萄16萬斤左右,銷售收入30多萬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困難群眾就地創業致富問題。
產業帶動 助推*脫貧的實現
從全面實施中蜂產業*扶貧項目以來,到2018年底,新晃縣老干局、老科協、關工委積極組織五老協調相關扶貧部門,共投入養蜂產業扶貧資金210萬元,項目帶動全縣20個村1942戶(5826人),集中養殖1305箱,帶動發展2982箱,貧困群眾戶均增收2188元(人均增收729元),“甜蜜”產業正逐步改變著貧困群眾的日常生活。合作社養蜂扶貧計劃啟動以來,不僅幫助本縣貧困人口,同時也關注著縣域外的貧困人群,定點實地扶貧也取得很大的成效。如芷江縣的五朗溪實施了互聯網搞養蜂扶貧示范點,示范項目成效凸顯。其模式是新晃佳惠公司捐資為25戶貧困戶配置了10箱的規模(蜂種、蜂群、蜂箱和搖蜜器,戶均1萬元),合作社為他們甄選養殖帶頭人,系統進行技術培訓和保利回收,每箱平均產蜜25kg,戶增收1.5萬元,25戶112人脫貧摘帽,受到省有關領導的高度稱贊;鶴城區、溆浦縣9個貧困村復制新晃模式。得到當地扶貧辦的全力支持。新晃縣步頭降天雷山2個村25個貧困戶通過養蜂的收入,較好地實現了脫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