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葡萄種植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還選育出許多適宜我國栽培的名貴品種,如河北宣化的牛奶、龍眼等。
我國葡萄栽培地區來看,除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32個省份均有葡萄種植,可劃分為西南區(云南、貴州、四川等)、東北及西北高原低溫冷涼區、長三角區(江蘇、浙江等)、黃河中下游區(河南等)、環渤海灣區(河北、山東、遼寧等)、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區(山西、陜甘寧、內蒙等),西北干旱區(新疆等)等7個較為集中的種植區:海南、臺灣、兩廣、福建等南方地區葡萄產業的發展也較快,尤其是利用設施栽培實現一年兩熟。
就栽培品種來說,中國葡萄品牌選育的科學水平較弱,主栽品種基本為國外種,歐美雜種以巨峰系為主,歐亞種以玫瑰香、紅地球、無核白雞心等為主。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18》顯示:2016年我國葡萄總產量為1374.5萬噸2017年我國葡萄總產量為1308.3萬噸,產量較2016年同期下降4.82%。
2017年我國新疆、云南、河北、山東等四大主產區葡萄產量超過百萬噸,此外浙江、陜西、遼寧、河南、江蘇、廣西等省區年產量在50萬噸以上。
2017年新疆地區葡萄產量為249.27萬噸,占我國葡萄總產量的19.05%;云南省葡萄產量為126.50萬噸,產量占比為9.67%;河北省葡萄產量為111.57萬噸,占全國葡萄總產量的8.53%;山東省葡萄產量為109.87萬噸,占同期我國葡萄總產量的8.40%;我國四大葡萄生產區產量占比達到45.65%。
作為全球主要的葡萄生產區之一,我國很多地區的葡萄產業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定問題,面對市場經濟,如何使快速發展的葡萄產業,不斷提升葡萄的質量,增加效益,是我國葡萄產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1、優化品種結構,培育新品種
從葡萄栽培品種的構成分析來看,中國葡萄品種存在以下問題:栽培品種單一,主要以紅地球和巨峰葡萄為主;鮮食和釀酒葡萄比例不協調,鮮食葡萄要遠遠大于釀酒葡萄;早、中、晚熟期品種搭配不合理,早熟品種比例過低,中、晚熟品種比例過高;自主品種較少,主要栽培品種基本上都是國外品種,隨著品種商業化趨勢的增加,中國品種更新而臨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障礙,阻礙了中國葡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優新品種來促進中國葡萄產業的發展。
2、重視設施栽培
中國氣候復雜多樣,北方干旱少雨,南方雨水成澇,設施栽培可有效的克服這方而的困難,如采用避雨栽培、促成栽培、延遲栽培、反季節栽培等技術。通過這些栽培技術,可使中國部分地區實現一年兩熟,甚至是一年多熟,這樣在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又可以保證產量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
3、重視有機栽培
我國在葡萄種植過程中施用大量的化肥、農藥,而現全球提倡的是綠色環保、有機農業,大量施用化肥及農藥的鮮食葡萄日漸受到公眾排斥。中國的葡萄生產應大力發展有機栽培,提高果品的公眾認可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