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牛的原血加工成血漿血球蛋白粉可增值6倍、牛骨架加工成骨肽產品可增值7至10倍、精深加工后的牛肉*產品每公斤*可售200元……,在河南省泌陽縣夏南牛產業園看到,夏南牛產業鏈正在這里上演增值“戲碼”。
作為我國*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品種,夏南牛自2007年在泌陽縣誕生以來就朝著富民小康的目標發力。如今,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牛”產業更成為脫貧致富的“領頭牛”。
“通過訂單收購青貯玉米、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利用金融扶持增收等方案,該公司累計帶動3000多戶貧困戶增收。”在位于夏南牛產業園的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泌陽縣畜牧局局長王懷軍介紹,目前,全縣已建成232個夏南牛養殖基地,共吸納540名貧困對象就近務工,另有860戶貧困戶把牛交給企業和合作社托管代養,企業帶貧4785戶,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4%,成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牛產業“牛”起來,“菇”產業也當仁不讓。泌陽是“中國花菇之鄉”,泌陽花菇名揚天下,有“菇中之皇”的美譽,多年前就走俏海內外市場。“小花菇就是‘脫貧傘’‘富民傘’。”在該縣雨露菌業,公司負責人禹宗本告訴筆者,從2016年開始,他就免費為貧困戶發放花菇菌棒,待成菇之后,再以統一價格收回產品,讓貧困戶實現零風險經營、零成本投入、零距離就業,由此帶動6個鄉鎮的376戶貧困戶脫貧。
泌陽“馬谷田瓢梨”,清代就以貢品聞名,如今這一品牌更是蜚聲中原。馬谷田鎮河南村按照“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發展的2萬多畝果林點翠了蒼山,今年收益8000余萬元。此外,全縣諸如河南村這樣的梨、桃、棗、雜果等10多個具有區域特色的林果基地正在蓬勃發展,林果年產量達9.45萬噸、產值6億元,僅2018年就帶動1362戶2836名貧困人口走上致富路。
牽牛要牽牛鼻子,脫貧要靠產業帶。泌陽縣自古就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說,耕地貧瘠是貧窮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土里刨食難,就向山林看。”泌陽縣扶貧辦主任李培明介紹,借助山區林地優勢,圍繞牧、菌、林三大支柱產業,如今夏南牛、食用菌和林果種植業等縣域特色產業在扶貧攻堅中持續發力,成效突顯,已扛起泌陽縣脫貧攻堅的大梁。
據介紹,今年以來,泌陽縣已投入9.1億元用于產業扶貧,輻射帶動4.7萬名貧困人口,其中全縣72個貧困村2.1萬名貧困人口已實現脫貧摘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