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國內外城市生活垃圾標準,我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市民可在分成上述四類的基礎上進行細分。”廣東博羅縣長寧鎮松樹崗村的垃圾收集站均以一塊豎著的《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宣傳板作為背景墻,與懸掛的“參與垃圾分類,節約處理成本”標語相互呼應,履行著宣傳垃圾分類的職責。然而,垃圾收集站內擺放著的,卻是幾個無分類標志的黑色垃圾桶。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2013-2017年連續5年將之納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目前,全省基本形成“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已建成約21.6萬個村級垃圾收集點,1807座鎮級垃圾轉運站,覆蓋1139個鄉鎮、19.8萬個自然村,設施使用運行也在逐步完善和規范。
但在垃圾分類方面,各地尚未見明顯成效。南方農村報記者走訪發現,有部分村因為專項資金改變了村容村貌,建立了長效機制,也有部分村試點垃圾分類,*終囿于資金短缺,以失敗告終。
有了專項資金 村容村貌大變
每天,天剛蒙蒙亮的時候,李桂紅便會起床,簡單洗漱后拉上村里配備的垃圾車,裝上掃把、鉗子等裝備,一邊清掃路邊垃圾,一邊清空每戶村民門前的垃圾桶。
李桂紅是惠州市博羅縣長寧鎮松樹崗村的保潔員之一,負責其中一個自然村約60戶村民的垃圾收集及路邊衛生保潔。每天早上,她需要花費大約3個小時來完成一個自然村的清潔任務,“我的工作就是將村民門前的垃圾收集運到村收集點,等鎮的轉運車將垃圾運走。”
每戶分發一個垃圾桶,由村里的保潔員到戶收集垃圾并運到村垃圾集中點,等待鎮的垃圾轉運車運走,是松樹崗村近幾年借助新農村建設相關資金政策建立起來的衛生保潔長效機制。2014年底,博羅縣成為廣東首批新農村示范片試點,松樹崗村被列為“三園四海”連片示范打造計劃的起點站。“列入新農村示范片后,省、市、縣、鎮都提供了專項資金,開展環境衛生工作有了保障,這其中就包括了垃圾收集的費用”,松樹崗村支書朱見聰表示,該村衛生環境大變樣,專項資金功不可沒。
得益于專項資金的支持,松樹崗村徹底告別了村民口中“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面貌。“以前我家門口這條路上全是雜草、垃圾,污水橫流,現在你看多干凈”,松樹崗村的前后變化之大,讓村民李梅印象深刻。
據了解,松樹崗村共有10個自然村,設立了7個垃圾收集站,由8個保潔員負責全村的衛生保潔工作,基本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
失去資金支持 試點失敗告終
專項資金,是松樹崗村環境衛生大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而資金難題,恰也是正聯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經刮過的一場風”,這句話用來形容河源市紫金縣敬梓鎮正聯村村民對垃圾分類的印象,大概*合適不過了。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正聯村曾搞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行動,給每家每戶分發了一個嶄新的大紅桶,上面貼著“廚余垃圾”的標識。同時,在村道上也分別放置兩個垃圾桶,一個為廚余垃圾,一個為其他垃圾,分類收集起來再運往敬梓鎮垃圾中轉站。
“我們希望能讓村民自覺做垃圾分類,從而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提到該項工作時,正聯村支書廖志凡有些哭笑不得。他說,很多村民舍不得用新的垃圾桶,還是用舊的垃圾桶,全部垃圾扔一起,“當時為了試點推行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學校教育等手段我們都嘗試了,還專門成立了垃圾分類微信群,但從*終的結果看來,成效一般。”
正聯村垃圾分類試點,是阿里巴巴旗下基金會的項目,因此試點半年內,由該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廖志凡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當時也想到了后續的資金問題,因此曾嘗試向村民宣傳收取垃圾分類處理費的理念,“只有一小部分村民同意,大部分還是不愿意,所以也沒辦法強制收取。”因此,半年試點結束后,失去資金支持的正聯村沒有繼續開展垃圾分類。
敬梓鎮一位干部分析,當地未能推開垃圾分類工作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上級未制定相應政策,“頂層設計跟不上,鎮沒辦法開展工作”;二是中間實施者對于垃圾分類的理解也是‘半桶水’,無法專業全面地向村民科普;三是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不強,只能激勵,不能懲罰,“不管從哪個方面看,資金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單靠政府的財政資金,要較快較穩推進比較難。”
據紫金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村鎮規劃建設股李工透露,當前紫金縣生活垃圾保潔費基本靠政府補貼,補貼標準為市一級每年人均5元,縣一級人均12元,省一級則根據上一年度核算劃撥。“我們之前也在兩個鎮試點收取垃圾保潔費,標準是每戶每年60元,但*后還是收不起來”,李工提到,從試點和調研情況看來,垃圾費難以收取,“一方面是因為村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責任,認為垃圾處理是政府的事情,與己無關;另一方面,則是鎮村對垃圾處理鏈條了解不深,始終覺得可以通過焚燒、填埋等方式消化垃圾。”
建設成本太高 試點縣壓力大
作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鏈條的前端,松樹崗村在“村收集”方面成效顯著,但仍未開展垃圾分類。“目前,我們村主要還是村民和保潔員做初級垃圾分類,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開。說白了,其實就是村民和保潔員會將能賣的瓶瓶罐罐拎出來,其他的就當垃圾一起扔了。”朱見聰認為,將垃圾按照標準分成四類或五類,目前對村民來說不太現實,“要推開垃圾分類工作,首先肯定要加大宣傳,提高村民素質和垃圾分類的意識。”
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決定在全國100個縣(市、區)開展*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廣東有四地入選,分別為汕頭市南澳縣、佛山市順德區、惠州市博羅縣、云浮市羅定市。
日前,博羅縣召開了創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縣工作會議。按照工作方案,博羅縣將于2018年底前完成羅陽街道辦、石灣鎮等10個鎮街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并于2019年底覆蓋所有鄉鎮和80%行政村,初步實現博羅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全程控制和管理。
“因為想要一個高起點,且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需要完善基礎設備,成本太高,所以一直在做準備,不敢輕易開始。”博羅縣環境衛生管理局分類辦負責人蘇振宏介紹,在全縣建設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既需要升級完善鎮一級的基礎設施,也需要重新購置建設縣一級的終端處理系統,“所需資金較多,動輒就是幾百萬。”
同為試點的羅定市則建立了“兩次分兩次減”的垃圾分類方法。羅定市城鄉建設局局長羅創本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分類即農戶初分類,實現初次減量,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可回收垃圾由村民自行賣給再生資源回收站,或聯系本村保潔員上門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則由村民自行投放到村收集點,再由收運服務公司清運到垃圾無害化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二次分類就是在轉運站由收運服務公司將壓縮前的生活垃圾進行二次分類,通過二次分類解決*分類不到位的問題和實現二次減量。
為鞏固當前建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羅定市、鎮兩級還出臺了獎補措施,對已建立村級保潔機制的行政村給予獎勵或補助。據黎少鎮委副書記歐小平介紹,該鎮設立了“紅黑榜”,每季度公開*村委環境衛生整潔程度排名,前6名的村上“紅榜”,后6名的村上“黑榜”,連續上“紅榜”的村每年可獲得5000元獎金用于垃圾清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