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集裝箱養魚,到底怎樣實現?能不能賺錢?養出來的魚又是否安全?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到廣東佛山一探究竟。
技術:集裝箱是看點“箱子”外面才是亮點
“以前人們覺得集裝箱養魚只能停留在概念層面,沒有辦法實現。實際上是一種理解上的偏差。真正準確的表述是‘集裝箱式養殖’,它是一種綠色的循環水養殖模式,看點似乎在箱體,實際上技術上的亮點都在箱體外面。”在廣東海洋與水產高科技園,觀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舒銳向到訪的人們介紹這一模式。
前不久,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綠色生態養殖技術現場觀摩活動在佛山順德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聯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技術推廣總站、觀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順德嘉有得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吸引了來自全國34個省(區、市)及計劃單列市的水產技術推廣人員、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等350余人到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20個藍色的集裝箱在池塘邊整齊排列,每臺集裝箱上的進水口、增氧口、出水口等都被白色的管道串聯起來,箱體下面的管道里傳來的水流聲告訴人們,整套循環水系統正在綿密有序地運行。透過箱頂的“天窗”可以看到水體勻速流動,投一把餌料下去,頃刻就有上百條魚搶食激起水花。
“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是2018年農業農村部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之一。”舒銳告訴記者,該技術將池塘養殖與集裝箱耦合,從養殖池塘中抽取上層的高氧水,進入標準集裝箱進行集約化養殖。針對箱養品種的特點,綜合集成高效集污、尾水生態處理、質量和品質控制、綠色病害防控、專用環保型飼料、循環推水、生物凈水、便捷化捕撈等關鍵技術,*控制養殖環境和過程,實現受控式養殖。
這套技術的“絕活兒”,就是箱體外的循環水系統。集裝箱的養殖尾水經過自流微濾機固液分離后回到池塘,經過池塘三級生態凈化和臭氧殺菌消毒后,再次回到集裝箱內,實現尾水生態處理和循環利用。三個池塘,一圈下來,魚類糞便和殘余餌料得到有效過濾,表層的富氧水被推入集裝箱,魚類始終游動在健康的水體中。分區養殖,異位處理。
據了解,養殖箱體只占15平方米,相同產量下可節約75%~98%的土地和95%~98%的水資源。養出的水產品病害發生率和用藥量大幅降低,魚在箱體中始終逆水游動,肉質細嫩彈牙沒有腥味。此外,箱內“斜面集污”和箱外無動力自轉干濕分離器,讓養殖廢物固體集污效率高達90%以上,殘餌和魚糞還可作為肥料實現循環種養,生態效益明顯。
目前園區內20套陸基推水式集裝箱,在8畝三級生態凈水池塘的輔助下,已成功試養了羅非魚、巴沙魚、四大家魚、鰻鱺、烏鱧、寶石斑、加州鱸、尖吻鱸、淡水白鯧等多個品種。根據測產驗收,20個陸基推水養殖箱體*產能可達100噸,按照配套8畝生態凈水池塘計算,每畝水體年產量為12.5噸,是傳統池塘養殖的5倍。
成果:“順德模式”值得借鑒新業態新模式悄悄涌現
如此先進的養魚技術,經濟效益如何?在廣東順德集裝箱式養殖標準示范場——嘉有得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基地,老板李作聯告訴記者,從2017年開始用陸基推水集裝箱式養殖,目前共有38個集裝箱體全部養殖生魚,單個箱體年產量可達8000斤,平均每斤成魚售價9.5元,每斤投料、用電、人工等綜合成本約6.2元,按照每斤利潤3.3元計算,年利潤可達100萬元。
如今在廣東,企業自主投資、自主經營的集裝箱規模化養殖示范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形成了集裝箱式養殖的“順德模式”。廣東省海洋與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羅國武表示,“順德率先實現了以企業為主體的集裝箱式養殖的規模化生產;率先將集裝箱式養殖技術與池塘尾水生態化處理技術有機結合;率先實現了集裝箱式養殖成本與傳統養殖成本接近,為破解池塘養殖轉型困境提供了新方向。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集裝箱式養殖技術模式不斷優化,經歷了從廢舊集裝箱改造到標準定制集裝箱的技術升級,形成了與池塘聯動的“陸基推水式”和全循環零排放“一拖二式”兩大模式。集成了與養殖尾水生態化處理相結合的“順德模式”,與稻田綜合種養相結合的“元陽模式”,創新了控溫、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六控”技術,受控式生產。桂建芳院士等權威專家評價該模式為國內外首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隨著技術更新,集裝箱式養殖的示范面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已在廣東、山東、貴州、河北、江蘇、安徽、西藏、湖北、廣西、寧夏、北京等19個省(區、市)推廣應用箱體1300多個,并在埃及、緬甸等“一帶一路”國家示范應用。同時,適養品種不斷增多,羅非魚、烏鱧、寶石鱸、巴沙魚、金鯧魚、鱖魚、加州鱸、金目鱸、海鱸、老虎斑、泥鰍、黃河鯉等10多個品種在不同區域規模化試養成功。
集裝箱式養殖的經濟效益正在逐步顯現。在順德,養殖烏鱧的每畝年凈利潤可達3.78萬元,較傳統養殖池塘增加了72%。同時,生態效益更是十分明顯,為尾水生態化處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有利于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轉型升級。集裝箱式養殖將池塘解放出來,也促進了休閑漁業和產業融合發展,在*扶貧中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前瞻:綠色發展方向不變兩個“安全”仍是關鍵
“不過,集裝箱式養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技術模式有待優化,特別是水質調控、尾水處理以及不同區域和品種的適應性等問題;產業配套需要強化,集裝箱養殖的產+銷一體化建設還有待加強,配套新型經營主體、產業人才的扶持政策不夠完善;品牌宣傳不足等。要防止盲目樂觀、一哄而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助理黃太壽說,未來還要從加快技術熟化集成、加強技術標準配套、加強示范主體培育、加強綠色品牌打造和加強產業配套服務等方面完善。養殖安全和食品安全仍是關鍵。
觀摩活動后,與會代表們還圍繞集裝箱式養殖的發展現狀、產業前景與研究方向等問題展開研討。“人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要,與水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和漁業對資源環境過度依賴之間的矛盾,使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集裝箱式的集約化養殖同樣應該向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不斷邁進。”舒銳說道。
“如今,水域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正在驅動水產養殖模式發生重大變革。水產養殖的方向是設施化、工廠化、生態化和有機化。所以未來的淡水養殖,將是分區式綜合養殖、工廠化設施養殖、大水面凈水養殖漁稻綜合種養等成為主流。”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戰表示。
“集裝箱式的集約化養殖模式有很多優點,但仍然存在建造成本高、養殖密度高、疾病治療難等問題。再成熟的養殖模式都不能忽視生物學問題,集約化養殖是整個體系的防控而不是單一品種的防控。應該實施全程監控和追溯,重視潛在疫病風險,減少投入品的使用。”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魯義善說道。
集裝箱養殖模式具有密度高、魚頂水游動耗能大、天然微生物少等特點,決定了養殖魚類所需飼料的營養特質與傳統養殖模式不同。“集裝箱養殖魚類需攝入低氮高能飼料,減少水質污染。”廣州聯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志東說,糞便殘餌、水質管理等也是集裝箱模式專用飼料的考量因素。“低氮低磷高能是專用飼料拓展方向,消化吸收率高,不僅對管理水質和糞便集污有好處,也對食品安全、口感風味等至關重要。”廣東恒興飼料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張海濤說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