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漁業漁政系統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及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等有關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持續推進漁業綠色、安全、融合、開放、規范發展,漁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漁業漁政工作呈現“十大亮點”。
1.養殖業綠色發展穩步推進
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發布工作全面推進,《農業農村部關于進一步加快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發布工作的通知》印發,規劃編制發布任務細化到縣。各地積極行動,層層落實,抓好人民政府發文頒布的“*后一公里”。前三季度,1172個水產養殖重點縣完成規劃編制工作,487個縣完成規劃發布工作。
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頂層設計不斷加強,《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將于近期印發,明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制定重要舉措、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水產養殖環境問題治理加快攻堅,水產養殖生產堅持依法科學合理規范。
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深入開展,突出綠色興漁,推進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加快網箱糞污殘餌收集等環保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推進養殖網箱網圍布局景觀化,推廣以漁凈水,打造一批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典范。 全年共創建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260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10個。
大型智能養殖裝備試驗示范不斷推進,有實力的大型企業積極打造深遠海“養殖航母”,世界*的全潛式大型網箱、亞洲*大深遠海智能網箱“深藍1號”在山東成功建造并下水。2018年中央財政投入項目資金2億元,支持浙江、山東等8省市推廣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
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持續加強,水產苗種產地檢疫試點范圍擴大到天津、安徽、浙江、山東、廣東5省市。全面實施《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測計劃》,對陽性場進行凈化處理,全年未發生重大水生動物疫情。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平穩向好,全年未出現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產地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6%。
2.資源總量管理取得實效
海洋捕撈漁船船數和功率數“雙控”深入推進,減船轉產工作順利實施。全國*漁船集中拆解活動在廣東舉行,轉產漁民現場喜領減船補助資金。截止2018年底,中央財政安排資金40億元用于支持減船轉產,全國共完成漁船拆解17000余艘、壓減功率100多萬千瓦,分別完成“十三五”壓減目標的86%和69%,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海洋捕撈漁船快速增長的態勢得到初步遏制。
《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修訂發布,對漁船管理和捕撈許可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啟動漁船分類分區管理,實行以船長為標準的漁船分類方法,下放小型漁船“雙控”指標制定權和管理權,明確以底拖網禁漁區線為界進行漁船分區作業管理,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和漁船建造、購置、報廢、船籍港管理制度。
限額捕撈試點全面推進,浙江浙北漁場梭子蟹、山東萊州灣海蜇、遼寧普蘭店對蝦、福建漳廈海域籠壺作業、廣東珠江口藍蛤限額捕撈試點全面啟動,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捕撈量控制、專項捕撈、定點交易、漁獲物統計和監管、觀察員派駐等制度不斷建立健全。
違規漁具清理整治深入開展,*啟動清理整治“清網”行動,各地開展自查和交叉執法,聚焦禁用漁具和違規使用拖網等違法行為進行重點執法,簽訂漁船漁機漁具行業自律承諾書,全年清理取締違規漁具50萬余張(頂)。
3.稻漁綜合種養再上新臺階
稻漁綜合種養工作深入推進,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創建,全國17個省份申報創建示范區45個?!吨袊緷O綜合種養發展報告(2018)》*發布,總結提出稻漁綜合種養五大發展階段和稻魚、稻蟹、稻蝦、稻鱉等7大類24種典型技術模式,成為產業發展的權威報告。成功舉辦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現場觀摩交流活動,推進產學研對接融合。
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扶貧蓬勃開展,云南紅河州、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泰來、貴州銅仁和遵義、陜西延安、四川老涼山等地積極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指導與培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湖南永順縣顆砂鄉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扶貧項目示范,取得“畝產千斤優質稻、畝產百斤生態魚”的佳績。黑龍江和吉林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示范工作,示范帶動兩省稻漁綜合種養發展。
2018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增加400多萬畝、增幅超過15%,總面積達3200多萬畝,穩定1600萬噸優質稻谷和100多萬噸生態水產品產量,帶動農民增收超過550億元,稻漁綜合種養被群眾喜稱為“小糧倉、小銀行、小水庫、小環保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進入高效發展階段。
4.遠洋漁業規范有序發展
遠洋漁業規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以“零容忍”態度對經調查核實的32家違規遠洋漁業企業、59艘違規漁船及有關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取消或暫停發生重大違規事件的5家遠洋漁業企業從業資格。建立遠洋漁船專家論證制度,經公開申報、專家論證、擇優批準,在部分海域適度增加船隊規模。
嚴厲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IUU)漁業活動,妥善處置外籍漁船非法轉載南極犬牙魚案件,依法扣押外籍漁船“安德烈”號非法轉載貨物,組織對涉案南極犬牙魚貨物進行公開拍賣,將拍賣款165萬元捐給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建立中國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樹立負責任漁業大國形象。
雙邊遠洋漁業合作深入推進,舉辦首屆中國—塞拉利昂漁業混合委員會會議,舉辦*屆中國—坦桑尼亞桑給巴爾漁業聯合委員會會議,簽署首份中桑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南極磷蝦資源規?;_發加快推進,成功派船赴南極海域58區實施探捕。遠洋漁業履約能力不斷加強,在各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中履約分數名列前茅。
5.資源養護工作不斷加強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舉措,提出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等目標。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隆重舉行,向全社會發出《保護生命長江武漢宣言》和《保護長江生物資源共建美麗生命長江倡議書》。
漁業資源保護制度體系加快完善,*發布黃河流域禁漁期制度,規定4月1日起黃河流域實行為期三個月的禁漁期,填補了黃河流域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政策的空白。*發布重要經濟魚類*小可捕標準及幼魚比例管理規定,公布帶魚、小黃魚等15個品種*小可捕規格,規定單航次漁獲物中幼魚*限制比例,切實加強幼魚資源保護。
水生野生動物旗艦物種保護不斷加強,全國斑海豹保護聯盟和海龜保護聯盟相繼成立,發布《海龜保護行動計劃》,印發CITES公約附錄物種國內核準目錄。五部門聯合開展海龜保護專項執法行動,查獲救助海龜28只、處理行政案件12起、移交司法案件3起。舉辦第九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活動,組織開展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世界海龜日科普教育,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資源增殖放流深入開展,第四屆“全國放魚日”活動在江西鄱陽湖舉辦,在河南、遼寧、福建、青海等省分別舉辦省部聯辦增殖放流活動,全年增殖放流苗種超過300億尾。加強增殖放流規范管理,設立放流苗種供應單位違規通報制度,確保增殖放流效果。
6.海洋牧場建設進入新階段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海洋牧場建設為重點,推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組織召開*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全方位展示海洋牧場建設新裝備、新要素,理清現代海洋牧場新思路、新理念。成功舉辦*海洋牧場國際展覽會,全面展示海洋牧場建設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推廣海洋大省山東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為全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海洋牧場建設全面推進,注重規劃引領,明確以我國近海“一帶”和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多區”為重點的海洋牧場布局。注重示范帶動,開展*海洋牧場示范區示范創建,截至2018年底,共創建*海洋牧場示范區86個。
注重規范發展,發布《*海洋牧場示范區評價辦法》,加強海洋牧場后續監管。
注重資金投入,截至2018年底,中央財政補助16.9億元支持70個海洋牧場建設,打造海洋牧場海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響亮名片。
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233個,投放魚礁超過6094萬空立方米,據專家測算,每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19億元,通過貝藻類增殖養殖,年可固碳19.4萬噸、消氮1.7萬噸、減磷1690噸,生態效益超過600億元。
7.“亮劍2018”行動成效顯著
“亮劍2018”漁政系列專項執法內容擴大到9大領域,*開展黃河全流域、*保護區、近海養殖水域灘涂、海洋漁船規范管理等專項執法行動,實現了海洋、大江大河、內陸邊境交界水域和重點水域漁政專項執法行動全覆蓋。
伏季休漁執法行動保持“*嚴”,加強異地休漁漁船管理和群眾舉報案件的查辦,通報十大違法典型案例,組織沿海11?。▍^、市)開展交叉執法督察活動。各地查辦違法違規涉案人員1.09萬人,沒收違法漁獲物3867.56噸。
黃河禁漁執法行動首戰告捷,*實施黃河全流域禁漁執法,沿黃9?。▍^)集中研究、統一部署、同步行動。*實施省際聯合執法督察,鄰省結對,在省際交界、共管水域開展聯合執法巡航檢查,對重點案件辦理進行核查,狠抓執法落實落地。
取締涉漁“三無”船舶戰果擴大,加強工作協調,壓實地方黨委政府責任。全年各地共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9745艘,開展公開拆解活動345場。先后向公安機關移送涉黑涉惡線索300余條,山東、河北、廣東等地一批涉黑涉惡案件被查出,確保國家重大外交活動的順利開展。
打擊電魚執法行動全面展開,針對電魚活動多發頻發、嚴重破壞資源、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等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從電魚器具制造、銷售和使用三個環節入手,部署開展打擊電魚專項執法。查處電魚案件1.10萬余件,沒收銷毀電捕魚器具2.30萬臺(套)。
“亮劍2018”全年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40.87萬人次、執法車輛(船艇)32.8萬輛(艘)次,巡查里程222.52萬海里,查獲違規違法案件3.45萬件,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356件、移送涉案人員8132名。
8.漁業國際合作展示新形象
周邊漁業合作不斷加強,突出周邊共同漁業利益。開展中俄邊境水域、中韓暫定措施水域、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聯合增殖放流,投放鱘鰉魚、大小黃魚等各類苗種8000多萬尾(粒),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共同養護漁業資源,強化我與周邊國家合作正能量。開展中俄、中韓、中越、中日漁委會談判,積極維護我周邊漁業權益,穩定周邊水域漁業秩序。
雙邊漁業合作不斷拓展,突出漁業服務外交大局。對菲合作深入推進,向菲律賓贈送第二批東星斑魚苗和淡水魚苗,去年贈送魚苗養成的成魚成功游上了菲律賓國宴。參與中菲南海問題磋商機制,進一步推進漁業合作。開展中菲漁業技術培訓和合作交流,為菲方培訓漁業技術人員。開展漁業大國雙邊對話磋商,推動建立中歐海洋藍色伙伴關系,簽署中斐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
多邊漁業合作不斷擴大,突出全球漁業治理中國聲音。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有關海洋生物多樣性、可持續漁業、打擊非法捕魚等磋商談判,積極協調加入南印度洋漁業協定,加強港口國措施、北極漁業、國際捕鯨等方面研究和合作對話,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可持續的國際漁業治理機制。
9.漁業產業扶貧深入推進
《2018年漁業扶貧及援疆援藏行動方案》發布,提出以深度貧困地區、定點扶貧地區、環京津和其他片區為重點,推進2018年漁業扶貧及援疆援藏工作任務落實。召開全國漁業扶貧及援疆援藏工作會議,成立漁業科技援藏工作組,舉行漁業科技援藏啟動儀式,推動構建資源養護和特有魚類產業體系。
漁業產業扶貧深入推進,在云南省紅河州舉辦哈尼梯田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扶貧技術培訓活動,在甘肅省景泰縣舉辦鹽堿水漁農綜合利用典型模式現場觀摩活動。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定點扶貧地區、大興安嶺南麓片區、新疆、西藏以及廣西三江、云南紅河等開展漁業產業扶貧技術示范的支持力度。
深入推進黨組織結對幫扶和聯學共建,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支持永順縣太坪村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幫助太坪村編制*扶貧規劃,調動社團組織支持太坪村基礎設施建設。
10.沿海漁港建設規劃正式印發
《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印發,明確全國沿海漁港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區域布局和建設內容,提出建設中心漁港64座、一級漁港85座,漁船安全避風容量從14.53萬艘漁船增加到21.43萬艘漁船,有效避風率從10級避風水平的43%提升到11級避風水平的70%,推動形成10大沿海漁港群、93個漁港經濟區,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萬億產值的產業規模,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規劃》是建國以來國家發布的*個全國性沿海漁港建設規劃,也是開展沿海漁港建設工作的指導性和綱領性文件,*提出了漁港經濟區的概念,標志著我國沿海漁港建設和漁區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