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互助資金的幫忙,我們哪有翻身機會。”大坪坦村村民楊學明以前種苦蕎、洋芋、蘿卜,收入微薄,生活艱難。如今依靠貧困村互助金支持,他家逐年種植茶葉達18畝,今年能收入5000多元,加上養殖收入10000多元,一家人現在已經脫貧了。“今后只要認真管理好茶園,兩三年后,每年的收入將超過20000元,日子會越過越紅火。”楊學明信心滿滿地說。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大坪坦村地處高寒冷涼山區,過去,由于缺乏發展資金和增收項目,村里沒有支柱產業,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2004年,大坪坦村開始種植茶葉,2007年,依托貧困村產業發展互助資金試點項目,大力支持村民發展茶葉產業。
“絕大多數貧困群眾由于既沒有抵押也沒有擔保,在銀行貸不到款。”大坪坦村黨總支書記楊育志介紹,“而互助金恰恰解決了這個難題,只要是符合條件的入社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合理借到產業發展資金。”
村民楊樹偉以前是貧困戶,2007年他加入了互助社并*批申請到了互助金用來種植茶葉,通過逐年發展壯大種植面積,楊樹偉的茶葉面積達到了20畝。他高興地說:“每年茶葉收入超過3萬元,已經脫貧了。”
10年來,大坪坦村運用貧困村產業發展互助資金33萬元,先期扶持179戶貧困戶發展高山生態茶,全村茶葉種植面積發展到近19600畝,茶農收入突破100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7000元。茶葉產業已發展成為全村支柱產業,大坪坦村因此成功摘掉“窮帽”,昔日的“窮山溝”變成“富山頭”。
截至目前,永平縣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110萬元,建成互助社87個,入社農戶5076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69戶,累計發放互助金借款2218萬元,互助金還款率*,到期回收率*。發放到社員手里的互助資金,90%以上都使用在了發展種植核桃、茶葉、香菇、中草藥、發展養殖生豬、肉牛等方面,互助資金成了廣大社員發展產業增收的“發動機”,在大理州*實現貧困地區行政村互助社全覆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