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總結2018全省林業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績,展示建設成果,浙江省林業局于2018年12月29日-2019年1月4日組織開展了“2018年浙江林業信息化建設十件大事”網絡評選,活動在“浙江林業網”和“浙江林業”微信公眾號同時舉行,經7天的網絡投票,評選結果于近日揭曉。
一是“浙江省智慧林業云平臺”全面建成。浙江省智慧林業云平臺是以服務“*多跑*”改革,消除信息孤島,促進業務協同、數據共享,促進政府數字化轉型為目標而建立的全省*綜合性林業專業平臺。該平臺以公共數據整合、共享、開放為切入點,將全省省級林業業務系統和數據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建成林業“一張圖”、業務系統整合平臺、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大數據決策分析平臺、林業移動互聯網綜合應用平臺等5大應用平臺,完成了17個林業業務系統的多源異構數據梳理、海量數據匯集挖掘分析,完成與省公共數據平臺、政務服務網及各部門間數據共享等,并申報多項林業業務整合技術規范標準,推進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入口、統一平臺、統一管理,建設“大平臺”、融通“大數據”、構建“大系統”。
二是首創實現“*多登*” 。“*多登*”為浙江省林業業務系統整合工作特色建設內容,緊貼《2018年浙江省政務公開工作要點》要求,為打造“24小時”在線型政府、實現“浙政釘”與“浙江省智慧林業云平臺”間一鍵登錄而建設。使用“浙政釘”掃描二維碼授權登錄“浙江省智慧林業云平臺”,改變了以往自成一套的用戶體系、登錄頁面,及需記憶大量賬號密碼的煩瑣和不便,解決了傳統短信二次驗證中穩定性和及時性問題。依托“浙江省智慧林業云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基礎,將云平臺用戶與“浙政釘”用戶架構打通,促進“互聯網+政務”、“掌上辦公”向基層業務人員深入,提升“浙政釘”在政府部門的日常使用,提高了平臺安全防線,實現統一系統門戶、統一數據中心、統一運維管理,助推政府數字化轉型。
三是浙江省林業“數據倉”搭建成型。為加快浙江省公共數據和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推進“*多跑*”改革,梳理浙江省林業資源、林業業務等17個信息系統表結構及政務資源目錄,建立標準化數據庫表,搭建了浙江省林業“數據倉”,成為浙江省林業信息化數據資源的匯聚池。“數據倉”目前已匯集森林資源、林木采伐、有害生物防治、古樹名木、森林防火、木材運輸、野生動植物等1580多萬條數據,實現與國家生態大數據中心、省公共數據平臺、政務服務網及其他省級部門等數據資源縱向貫通、橫向互聯,形成業務生成數據向“數據倉”集中匯聚、共享需求數據從“數據倉”分類推送的模式,促進協同共享。
四是“林技通”入縣下鄉構建新型林技推廣體系。截至2018年11月底,已注冊近25000用戶,林戶占92.5%,活躍用戶數占27.7%,林技提問回復率89.41%,從*初試點的臨安逐步推向全省51個林區縣(市、區)。杭州、寧波、紹興、衢州、金華、松陽等地相繼召開了“林技通”推廣應用培訓暨業務座談會或下發應用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貫徹落實林業科技推廣任務,提升基層林技推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互聯網+”助推新型林技推廣體系,標志著浙江省打通了林業科技推廣的*后一公里,架起了林技專家與林農間的橋梁。
五是創新驅動省重點科技項目取得新進展。省重點研發項目《“互聯網+”林業災害應急管理數據采集技術與應用》有序開展,完成林業數據感知和采集技術及復雜森林環境中實時抗擾的傳輸和分發技術研究,發表成果論文13篇,申請專利4項,完成森林災害移動數據采集系統研發。森林消防方面,在下渚湖開展的防火智能識別示范,實現誤報率更低、實時性更高的煙火識別與預警。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結合智能蟲情測報燈,基于經驗學習及圖像識別技術,研究集監測、判讀、防治為一體的蟲情大數據監管分析體系。野生動植物疫源疫病防治方面,分析監測防治工作現狀和需求,進一步完善數據異地融合與優先調度技術,利用紅外攝像機獲取視頻圖像數據,針對動物生活環境、習性,鳥類遷徙途徑等進行分析,研究主動防控體系的建立和應用。
六是全省撐起珍稀樹種信息技術“守衛傘”。探索珍稀樹種及古樹名木智慧監管,在杭州植物園啟動“浙江省智慧林”項目試點,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實施鄉村綠化行動,全面保護古樹名木”精神,建設基于物聯網、RFID及無線傳輸技術等的無人值守監測體系,部署40套低能耗土壤PH值、溫濕度、光照、樹木傾角監測設備,構建基于GIS的“智慧林”信息數據庫,集成“一站式”監管平臺,形成“傳感+”自動預警功能。諸暨市首創古樹保護信息化可追溯系統,建立香榧保護區域地理信息、香榧樹可追溯、實時監控、百科檔案和農戶管理系統,實現環境、生長情況、保護現狀動態監測、跟蹤管理和定期報告。全省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工作如火如荼,金華市、湖州市、麗水市、嘉善縣、玉環市等按照全省統一標準實行掛牌保護,實現GPS定位和古樹信息入庫,做到“一樹一卡一照片一標牌”。
七是首屆全省林業CIO培訓支撐“智慧隊伍”。舉辦首屆浙江省林業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研修班,以“實施智慧引領戰略 支撐林業現代化建設”為主題,以“互聯網+林業”發展戰略、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為主要內容,分別邀請業內知名院士、專家等進行授課,全省110名林業CIO參加培訓,提高機關干部及信息化主管的互聯網思維、信息化認識水平、業務技能、管理及創新能力,為持續擴建信息化“智慧隊伍”打下基礎。
八是全省力推森林資源“一張圖”建設。2018年4月,省林業廳啟動全省森林資源“一張圖”建設工作。全省以新一輪縣級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成果為基礎,建立健全森林資源年度動態更新機制,實現省、市、縣三級森林資源監測全覆蓋。目前建成森林資源信息化管理基礎平臺——浙江省森林資源動態監測平臺,包含森林資源數據更新系統、森林資源成果展示系統、森林資源業務管理系統三大子系統,完成了森林資源大數據的全面集成,保障全省森林資源年度出數工作提前完成,并推進全省各市、縣完成2017年度森林資源監測縣級成果的編制及上報工作。平臺探索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全面應用遙感監測技術,采用了基于監測年前后兩期遙感衛片自動提取林地變化圖斑的技術方法,依據全省監測樣地研建自然生長更新模型,革新傳統的調查手段,動態更新推進加快,走出了一條創新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之路。
九是多級合力,形成“智慧防火”新格局。全省積極探索“智慧防火”應用新手段,寧海縣建設太陽能語音報警視頻監控裝置和森林消防預警指揮系統,打造24小時在線“智慧林長”,茶山林場投資約120萬元,建設全市國有林場*大型森林防火智能監控預警系統。德清縣新引進森林防火智能卡口系統和一體化宣傳桿等森林防火智能設備,支持人臉和車輛識別。磐安縣投入使用*公益林消防警示系統,景寧縣全面完成森林消防安防系統“引水滅火”工程,常山縣開展金衢盆地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二期工程項目視頻預警監控系統建設與管理。杭州市、衢州市、長興縣等各縣市紛紛采用森林防火方面的“智慧護林”新手段。
十是搭建自然保護區“智慧生態圈”。浙江安吉小鯢*自然保護區建成湖州市*自然保護區自動氣象監測站,集成監測模塊、日照時數模塊、防雷模塊、圖像監測模塊、數據采集傳輸模塊、太陽能供電系統、防雷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等8部分,監測范圍涵蓋大氣壓、大氣濕度、風向、風速、溫度、降雨類型、降雨量、降雨強度、太陽總輻射、閃電次數和日照時數等11個要素,實現保護區沼澤濕地全年氣候實時監控。九龍山保護區*“清新空氣”監測站搭設完工,可實時對大氣負氧離子、細顆粒物(PM2.5)、臭氧(O3)、氣象(風力、溫度、濕度、氣壓、降雨)等指標進行24小時不間斷自動監測采集和發布,同時在整個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網格化設置70臺紅外相機,可長期對區內野生動物進行監測和調查,逐步形成野外拍攝監測體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