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江蘇省無錫市農委獲悉,無錫市實施2年的水產、畜禽養殖“生態手術”已于去年底完成,滆湖、太湖沿岸近3萬畝水面已退出水產養殖,太湖一級保護區內226家畜禽規模養殖場關閉或搬遷。
圍繞“到2020年,太湖無錫水域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保持在II類,總磷達到III類,總氮達到V類”治水目標,無錫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出重拳。從2017年無錫市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推動數千家養殖戶從禁養區,從水源邊和村前屋后退出,到2018年滆湖1.33萬畝圍網養殖拆除,沿太湖湖岸3公里范圍內的1.47萬畝養殖水面清退,無不顯示出無錫市農業鐵腕治污信號。
“魚蟹未吃完的餌料和排泄物易導致水體氨氮含量超標,而圍網養殖難以采取措施凈化水體,拆除是*的解決辦法。”宜興漁政大隊負責人吳浩說。去年,滆湖養殖圍網全面拆除,522戶專業漁民由此“上岸”。
“漁民‘上岸’后可拿到住房和社會保障補貼,生活基本有著落。”宜興高塍鎮志泉村62歲漁民陳小伍說。他拿了7萬多元補貼,并在村里養了17畝螃蟹,2018年凈收入3萬多元。村里100多戶漁民也都和他一樣上岸居住,通過租塘養水產、幫農業基地打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無錫市對太湖湖岸上溯3公里范圍實行精細化整治。濱湖區農林局對鎮(街道)、村(社區)每一處養殖水面的養殖品種、魚塘面積、權屬情況、土地性質等逐一登記、現場比對,且每整治一處都保留工作方案、退養協議、補償清單、整治前后的照片等資料,規范有序。“我們難以達到‘零排放’,為了子孫后代的綠水青山,還是退養比較好。”在雪浪街道,*個將一家人賴以生存的10畝魚塘清退的董勤國說。
2018年底,有存欄奶牛500頭的馬山奶牛場搬遷后,無錫市太湖一級保護區內全面實現畜禽禁養。市農委人士介紹,不僅如此,2016年以來全市還對近3000戶小散亂畜禽養殖戶全面清退,推進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清退出來的水面、土地如何利用?市農委人士介紹,無錫市將對滆湖水面通過放魚苗等措施加強生態保護,對其余土地、水面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濕地、濕地小區,或補種林木、復耕等,以助力凈化周邊農業生產尾水。
退養同時,無錫市著力調整農業生產方式。靠近太湖區域大力發展對水體污染較少的蝦蟹養殖模式,不倡導養殖效益低、污染較大的常規魚。稻田綜合種養、設置流水槽開展工廠化養殖等方式也得以大力推廣。僅宜興2018年就增加此類面積1800多畝,是2016年的近18倍。保留的近百家畜禽養殖場則大多實現了雨污分離、干濕分離和固液分離,配有凈化設施,污染排放量大大減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