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控制系統中安裝有大量傳感器,實時采集大棚內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棚外降水量等參數,即使不在現場,通過手機就可以及時采取措施,來調控棚內的溫濕度等,以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蔬果種植區廊架上有黃栗南瓜、金天鵝葫蘆、龍鳳瓢葫等10多個品種,不僅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這是重慶潼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蔬菜博覽中心的一個場景,而這,只是重慶市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這些農業現代化、農旅融合等成果的取得,自然離不開政協委員的建言獻策。在去年召開的市政協五屆*會議上,一份《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提案,助力重慶市農業提檔升級。
委員提案為重慶市農業發展把脈市政協委員、民建市委會秘書長周吉表示,“應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引進培育和普及推廣良種,加大適宜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選育力度。”
此外,應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抓好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支持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
針對“癥狀”承辦單位逐一“診治”
該提案得到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的高度重視,經與多部門共同研究辦理,已出臺相應措施。下一步,他們將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聚焦十大類特色產業,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力爭到2020年將糧經作物面積比調整到40:60。二是大力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力爭到2020年創建市級以上“特優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各10個,建設各級各類產業園200個、田園綜合體4個,打造一村一品專業村1000個。三是大力推進農業“三品”建設。制定農業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力爭到2020年,創建“三園兩場”500個,認證農產品產量邁上千萬噸臺階、占全市農產品總產量的30%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30%以上。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市已建立了“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技推廣聯盟50多個,選派各級科技特派員2000余人,建設農業科技園區17個,其中*9個,入園企業1775家。下一步,將加快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打造20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推進3個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建設,實現8068個行政村益農信息社全覆蓋。并開展全程機械化服務試點,實施100萬畝機械化綠色輕簡生產示范。
重慶市還將大力支持“互聯網+農工貿”新業態發展,做大做強農村電商,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網上經營服務和產品銷售。到2020年,新建或改造鄉鎮農貿市場(城區菜市場)270個,創建鄉鎮商貿綜合服務中心180個,建設產地集配中心(田頭市場)40個,農業規模化生產組織產銷對接率達到60%以上;鄉村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600億元;培育農產品電商主體3萬個以上,農產品網上交易額超過800億元。
與此同時,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好“鄉村牌”,做好“旅游+農業”文章,打造100條精品線路,創建一批示范鄉鎮和示范村,扶持一批經營主體,力爭到2020年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000億元。做優鄉村服務業,大力發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力爭到2020年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覆蓋50%的鄉鎮,農村社區生活服務網點覆蓋80%以上的行政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