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期貨”作為金融服務“三農”的創新模式,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全力開展“保險+期貨”試點工作。以鄭商所為例,2018年共支持建設41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涉及28家期貨公司和6家保險公司,承保棉花、白糖、蘋果現貨規模分別約為2.4萬噸、15.4萬噸和3萬噸,覆蓋9個省(自治區),其中30個項目在2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2018年“保險+期貨”試點建設呈現三個亮點:一是項目數量和規模較2017年明顯增加。以鄭商所為例,截至2019年1月2日,落地實施的40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中,11個項目保險到期且均產生賠付,共產生賠付1509.74萬元,整體賠付率106.54%,惠及農戶共計15538戶;二是涌現出了“保險+期貨+信貸”“訂單+保險+期貨”及雙向承保等創新模式;三是資金來源渠道有效擴寬,探索更大范圍內可復制可推廣。
“保險+期貨”試點工作不但發揮了保險功能,而且因為鎖定了收入,得以在農村信貸市場獲得貸款支持,簡化了信用征集和評估過程,提高了生產經營效率。可以說,這是金融服務“三農”的一項開創性的嘗試,有利于完善商品期貨交易機制,引導涉農企業進入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
與此同時,“保險+期貨”還有助于探索完善農業補貼新方法、新渠道。當前,農業發展需要符合市場化、國際化的*高效補貼方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定價是目標,價補分離是保障,補貼方式和標準是關鍵。而且這是建立在市場定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前提下的補貼。市場機制發揮得好,補貼效率就高;反之,補貼制度越完善,市場定價效果越顯著。“保險+期貨”模式,政府財政只需要補貼農戶少量的保險費,就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運作,確保農戶受益,促進農業穩定。這是以市場價格為導向探索的新型農業補貼方式,而且牢牢抓住了市場定價這個基礎,具有以點帶面、綱舉目張的作用。
此外,一直以來,農村金融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必須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創新金融支農新思路和新模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保險+期貨”試點工作,不但充分利用保險和期貨兩大金融工具,而且在該金融鏈條中,培育了期貨公司、銀行和大型貿易商等機構的參與熱情,孵化了更多金融支農新模式、新業態,推動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不斷擴大。因此,“保險+期貨”也有助于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和農村金融創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