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富士通公司為養豬業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生產管理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富士通大量運用了帶有高容量高頻RFID標簽的耳標,將過去使用紙(現場調查記錄)處理的履歷管理電子化。引入RFID標簽后,養豬場就有能力對每一頭豬的飼料投放、病例、投藥信息進行統計。目前,用于養牛的系統正在測試中,日本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三年后所有養牛場都將采用RFID標簽進行管理。
80年代的豬圈
走進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市原種豬場的辦公室,從閉路電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豬舍中每頭豬的情況,這與傳統的那種“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的散養豬圈有天壤之別。
豬肉是菜籃子里的主要內容,其供應情況直接影響著人們一日三餐的質量。2007年5月,生豬和豬肉價格突然猛漲,相比2006年竟然高出一倍以上,這令很多老百姓都感受到了壓力。
對于豬肉價格猛漲,一般的解釋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一是飼料價格上漲,養豬成本增加;二是生豬價格的周期性波動,2006年生豬價格大幅度下跌后,養殖戶淘汰了種母豬,導致2007年仔豬和生豬的供應量減少;三是生豬疫情嚴重,特別是高致病性藍耳病流行導致生豬飼養量下降。這三個方面的共同作用,造成生豬供求失衡,豬肉價格上漲。
然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養豬生產模式處于轉型期也是豬肉價格猛漲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養豬生產模式正在向現代化和規模化方式轉變,在這一轉變的初期,農村散養戶退出了養豬業,而現代化規模養豬還未能完全及時跟上,導致養豬總量下降,*終造成生豬的供求關系失衡,使得豬肉價格走高。
現在,局勢正在往好的方面扭轉。2007年以后,國家畜牧部門從源頭抓起,大力推行標準化健康養殖方式,并同步推行“逢豬必貸”的寬松政策,養殖集約化、管理標準化的養豬業鏈條正在逐步形成。
向規模型養殖轉型
農戶分散飼養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小農經濟歷史條件下,沿襲下來的一種養豬生產方式。廣大農村至今還保留著上千年的“幾畝地、一頭牛、幾頭豬、十幾只禽”式的庭院經濟生產模式。據在河北省某畜牧站工作的研究員侯先生介紹,在他所在的地區,散養目前占了生豬養殖的66%,全區20多萬農戶,平均每戶養上兩三頭豬,全區散養生豬就可以達到60萬頭以上。
在規模養殖還未成氣候之時,散養就成為了生豬鮮肉市場的主要供貨源。但庭院養豬生產規模小、管理落后、交易成本高,且無法抵御市場不確定性和波動所帶來的高風險,因此并不能適應現代養豬業的發展要求。
“散養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很低。”侯先生表示。市場風險一般是指養豬行業的周期性價格波動。自工廠化養豬以來,我國養豬行情的波動周期約為3年左右,且波動幅度相當大。市場行情好時,每頭豬可以賺三四百元;可虧損時每頭豬能虧一兩百元。
此外,由于散養戶一般是利用閑散的農副產品喂養,有什么喂什么,飼養不規范也不科學,一樣大小的仔豬養到出欄,散養戶一般要用8個月的時間,比規模養殖場多出兩三個月。侯先生認為,飼養周期加長,使得養豬戶的成本加大。“但如果購買飼料來喂養,由于散養數量較少,成本也會很高。一旦飼料價格上漲,成本壓力更會劇增。如果生豬價格下跌,養豬實際上就成為了一個虧本的買賣。”侯先生補充說。
虧本的事誰還能做呢?目前,國內養豬行業還缺乏足夠的信息溝通及調控機制,散養戶往往只是憑自己對市場價格及利潤水平的判斷來決定生產與否或增減存欄。所以,當到下一個周期豬價開始上漲時,散養戶很多沒有豬可賣;而當豬價下跌了,他們的存欄又總是滿滿的。
“散養戶的另一劣勢是疫病防范跟不上。”侯先生表示。因為量少,散養戶的疫病防范意識不夠,加之農村一般是實行畜禽混養,這就很容易引起互相感染。比如兔和豬,兔可以長期帶著豬瘟病毒而不發病,但如果在豬圈里建兔舍,兔就會把自己感染上的豬瘟病毒傳給豬。所以往往當疫情來臨時,受影響*的就是散養戶。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養豬業開始了規模化轉型。80年代初期,規模化養豬占全國養豬總數不到10%。在經過幾輪市場起伏后,農戶養豬由90%以上的市場份額降到現在約70%的份額,規模化養豬由不足10%提升到了30%。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不少大型養豬場開始建立。
標準化建設提速
在人們的印象中,養豬場一向是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然而,一走進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市原種豬場,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座整潔的院落,院里花紅草綠,盛開的玉蘭在微風中搖曳,一派生機。這里是豬場的業務區,與豬舍只有一墻之隔,卻聞不到半點臭味。
“這是經過省無公害產地認證的標準化養豬場,業務區、生活區和養殖區是嚴格分開的。其實即使是在養殖區也沒有什么臭味,因為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對豬舍進行沖洗,豬糞尿全都流入沼氣池。”辦公室主任賈書良介紹說。這個豬場共有6座大小沼氣池,豬糞全部用來生產沼氣,實現了資源化處理,怪不得聞不到臭味。
“看,靠墻的那道管子是地溫中央空調,豬舍里的溫度能常年保持在15°C至20°C。為了確保無公害,豬飼料不能用添加劑和激素,還要定期對豬進行體檢,確保每頭豬都健健康康。”換上*性鞋套,記者跟隨賈書良來到了一間大辦公室,這里有閉路電視,從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豬舍的情況。母豬、仔豬、商品豬分別住在不同的豬舍里,母豬正悠閑地散步,仔豬則懶洋洋地趴在鋪有塑料網的床上小憩,一個個都顯得那么安閑舒適。
“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下,現在,像這樣的標準化養豬場越來越多了。”石家莊市畜牧水產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和各省市都在進一步加大對標準化養豬場的補貼力度,石家莊市就對67個標準化規模養豬小區進行了補貼,共補貼259萬元。2008年,國家還對石家莊市107個標準化養豬小區進行了補貼,共補貼2500萬元。此外,為扶持養殖業發展,石家莊市還大力推行了母豬保險補貼制度,藁城等5縣市還爭取到了國家生豬調出大縣補貼。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按照《標準化養豬場驗收標準》,所有享受補貼的養豬場都必須做到“四有四分開”。即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開;生產區與糞便處理區分開;正常豬與病豬分開;種豬與商品豬分開。大門口有車輛消毒池、人員消毒室和高壓噴槍等消毒設施;有獸醫室、常規防疫檢測設備;有污水排放、糞便堆放及無害化處理設施;有統一的管理和服務設施。此外,小區要建立統一的服務組織或合作組織,并有專職防疫技術人員;必須同步建設相應的糞便和污水處理設施;新建養豬小區空曠地帶的綠化覆蓋率均不低于30%。
無縫隙監管
“現在給豬喂什么飼料,不僅僅是我們公司的事,畜牧部門也會經常來檢查。”豬場的相關負責人化世鵬拿著一本厚厚的飼料使用記錄告訴記者,目前它們已經建立了嚴格的飼料登記制度,從哪里進的料、批號是什么以及生產日期等都要嚴格登記;獸藥也是一樣,畜牧部門執法人員會不定期進行抽查。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石家莊市畜牧部門從源頭抓起,加大了對生豬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要求各養豬場對所用飼料、獸藥等投入品均要嚴格登記。規定豬場使用的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必須是正規飼料生產企業生產的飼料產品;自配飼料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進行配制;購進蛋白飼料必須索要《飼料生產企業審查合格證》復印件和三聚氰胺檢驗合格證明;自配飼料嚴禁添加違禁添加物。而且,飼料中嚴禁添加有害物質超標的原料(包括人工增色劑)和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飼料添加劑。此外,飼料存儲室必須保持衛生整潔,定期消滅老鼠,所用藥物為不會造成二次中毒的滅鼠藥。
不僅如此,為確保上市生豬無疫病,石家莊市還實行了嚴格的生豬防疫制度和豬場消毒制度。所有養殖的生豬必須嚴格按照免疫操作規程進行免疫注射,免疫的生豬要佩戴免疫耳標,并建立免疫檔案。生豬出欄銷售時,如果沒有免疫耳標和免疫檔案,動檢部門將不予出具產地檢疫合格證明,也就無法上市交易。
同時,石家莊市還實行了畜產品質量責任人制度和監管責任人制度,規定豬場負責人為質量安全責任人,必須嚴格按要求實施生豬生產,并把常年生豬存欄200頭以上的養殖場全部列入重點監管單位,實行監管責任人制度。目前,通過層層責任分解、事事責任到人,嚴密的生豬質量監管網已在石家莊市形成,這不僅為生豬質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證,也確保了養豬農民穩定增收。
養豬場里的先進技術
盡管國內的養豬場在建國60年來,已經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發達國家的先進養殖和管理技術仍值得我們學習。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中國養殖業發展的未來。
在日本,富士通公司為養豬業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生產管理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富士通大量運用了帶有高容量高頻RFID標簽的耳標,將過去使用紙(現場調查記錄)處理的履歷管理電子化。引入RFID標簽后,養豬場就有能力對每一頭豬的飼料投放、病例、投藥信息進行統計。目前,用于養牛的系統正在測試中,日本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三年后所有養牛場都將采用RFID標簽進行管理。
60年前曾用水浮蓮養豬
一位參與過下鄉勞動的知識分子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飼養員經歷:1960年秋,上班*天,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滋味。三十幾頭豬,*喂兩頓,而飼料呢,就是河面上的水浮蓮。這水浮蓮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光喂水浮蓮,豬根本不長膘,瘦得像猴子。所謂“精飼料”,不過是指食堂里的泔水。那時,人都吃不飽,學校縱然有五千來人吃飯,可是用餐過后,食堂門口的四只泔水桶總是空的。面對這種困境,農場領導和我都心急如焚。
后來,我們決定嘗試用大糞喂豬。喂豬的大糞必須燒熟、煮透,為的是殺菌。揭開鍋蓋,臭氣沖天,差點把我熏背過去。有了這次的教訓,以后揭開鍋蓋后,我就先逃向室外,待惡臭略微飄散之后,再將粉碎好的水浮蓮倒進大鍋攪拌,然后將“飼料”倒入豬食糟。
奇事出現了。平常,豬都是沖向食槽,埋頭爭食。而此時,豬沿著食槽兜了一圈,東嗅嗅,西嗅嗅,跑了回去,對“新飼料”來了個“絕食抗議”。過了五六分鐘,豬才三三兩兩、懶洋洋地走向食槽,用嘴巴亂翻、亂掘,專挑水浮蓮吃。大耳朵一煽,糞汁四濺,弄得滿屋子都是大糞,狼藉一片。無疑,這次嘗試,我們失敗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