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已將元陽紅米售價從原來當地銷售渠道的3.3元提升到6.8元”“2018年1至10月河北省26個貧困縣網絡銷售額同比增長21.11%”……近日,阿里巴巴技術脫貧大會上在石家莊舉行。“生態(tài)和電商”脫貧分論壇勾勒出的農產品電商發(fā)展前景令論壇參與者振奮。據阿里巴巴統(tǒng)計顯示,*貧困縣過去一年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超過630億元,超過100個貧困縣網絡銷售額達到或超過1億元。
同時,我們注意到,網購主力軍——青年的消費習慣正深刻影響著農產品電商規(guī)則的書寫,而要在有別于農產品傳統(tǒng)銷售方式的電商領域分得更大蛋糕,首先就要邁過適應新規(guī)則這道檻。
“農產品天然出產大省并非天然網絡銷售大省。”“生態(tài)和電商”脫貧分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鄉(xiāng)村事業(yè)部副總經理鄭威用數字說話:河北省2017年農產品在阿里巴巴平臺上行售額達到13.14億,而深圳是20億元、廣州36億元,上海的交易額更高達198億元。
“恰恰不是農產品主產區(qū)的上海、深圳、廣州這些地方實現了更多農產品通過互聯(lián)網上行銷售。”鄭威認為,原因之一是北上廣深集聚了更多*電商人才。他強調,“暢通無阻地賣出去”和“有尊嚴地銷售出去”是農產品電商“不同”的兩個階段。
作為新農人代表,自稱“農產品化妝師”的劉淵表示,很多農產品銷售者接觸電商后“水土不服”的癥狀之一是“搞不清楚客戶在哪”。來自四川的他近年一直從事農產品區(qū)域公共電商品牌的打造,有多年從業(yè)經驗的他對此定位明確:目標消費者就是80后、90后和中等收入階層。“青年正是時下電商農產品消費主力軍。”
以青年為代表的電商消費群體也正影響和改變著時下消費趨勢。論壇上,談起“新零售”,北京盒馬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胡海河列出的消費需求熱詞中,過去的“實惠”“便宜”“促銷”“跟風”等已被時下的“便利”“品質”“個性”“細分”等改寫。
“從還能看看80后的‘語言’,到開始聽不懂90后,再到根本不知道00后在說什么。”劉淵說,轉戰(zhàn)電商的一些農產品銷售者“水土不服”的原因,并非僅僅因宣傳推廣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媒體不適應,更重要的是對主要消費人群不了解。“都看不懂別人說的話,怎么跟別人做生意!”
“農產品不等于‘土’產品。”劉淵指出,在青年消費者的影響下,電商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已從*初的吃飽吃好、到營養(yǎng)健康可追溯、再到如今的吃出文化吃出個性。為此,在從事農產品電商推廣時,劉淵甚至嘗試了說唱歌曲、快閃視頻。“農產品可以很酷的!”這位80后強調。
而阿里巴巴公布的2018年統(tǒng)計數據則顯示,在淘寶通過青年網友喜歡的直播形式售賣農產品的場次每月已達6萬。
“直播已成為向線上消費者推廣農產品很有效的方式。”阿里巴巴農業(yè)發(fā)展部工作人員高子寒說,通過直播不但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農產品生長環(huán)境、采摘情況等,同時更有“網紅經濟”的帶動,讓消費者短時間認可產品。
而阿里巴巴在發(fā)布的“村播”計劃中也表示,將在2019年底前在全國100個縣培養(yǎng)1000名農民網紅主播,建立縣域主播體系,推動電商扶貧。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