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與多位新型職業農民聊創業經歷時發現,為農服務社會化是一片廣闊的新藍海,亟待開拓。
搬運農資起家 供銷社找上門合作
“我這家農資公司,28年前只是個50平方米的夫妻老婆店,幫供銷社農資公司代銷化肥。”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天信農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宗順明聊起自己的創業經歷,“那時幫供銷社代銷一包化肥能掙大概三毛錢,我用拖拉機每次拉一噸半約30包化肥,然后把它扛到老百姓家里。”
因為服務到位,越來越多的農民到他那里拿貨,夫妻倆忙不過來,開始雇人。“*個工人是云南昭通人,我跟他兩人*多時*扛了70噸化肥,肩上的皮膚都磨破了。”后來,生意擴大到周邊幾個鄉鎮,他雇了幾輛車子送貨,“當時供銷社說我是擾亂市場,要控制我的進貨量,到處設卡,我到處躲,*后,賣不下去了,我就去南京做裝修了。”
三年后,市場放開,宗順明重操舊業,他租了兩三條200噸的船,專門雇一幫人扛貨,很快就把周邊幾個鄉鎮的市場都“吃”下了。鎮上的供銷社主任找他合作,由供銷社投股,宗順明建起農資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從種子到銷售的一站式服務。“我現在擁有40臺套全進口的糧食烘干機,*能烘1000噸至1500噸糧食。去年累計烘干糧食25000多噸,烘干成本低于市場40%。有一個種糧大戶種了300多畝地,一開始想省錢在馬路上曬糧,不料碰上連續陰雨天,4車100多噸糧眼看要發霉,哭著求我們連夜幫他烘。”
去年,宗順明的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民供應種子100多萬斤、化肥3萬多噸,提供的南粳46優質水稻品種,稻谷收購價達到每50公斤160元,明顯高于一般水稻的市場收購價,受到了種糧農戶的普遍歡迎。
老農變管家 托管萬畝農田
皮膚黝黑的謝紀兵,一看就是個*老農,事實上卻有著多重身份:紀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句容郭莊萬畝示范田的總管家、郭莊供銷社副主任。
“我原來是做木工的,一直在外面做裝修。2004年,我回來看到當地人都從外地請人來收割糧食,就想,如果我們自己有收割機、插秧機,不就能為當地老百姓服務了?” 謝紀兵說干就干,花20萬元買了臺收割機,承包100畝地自己種。后來又買了插秧機,種到1000畝時,當地供銷社主任找到他,說要辦個合作社,供銷社參股。
2012年12月,紀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除對所在的端王行政村3000多畝農田實行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還輻射至周邊村莊的近1000畝農田。謝紀兵說,“我們每年不斷地投資擴大農業機械化,現有烘干機15臺套、大型拖拉機14臺套,正常運作每天能服務700畝地。”
2016年,該合作社榮獲“農業部*農民示范專業合作社”稱號。2018年伊始,謝紀兵收到了句容市供銷合作總社的聘任書,聘他為郭莊供銷社副主任,全面負責管理郭莊萬畝良田的土地托管,建設萬畝高標準農田。
1人種田17人服務 藍海如何開拓
“美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業GDP的比重為12.7%,一般都是農場負責種植養殖,另有專門的公司提供各類農業服務,1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約有17個勞動力為之服務。而我國農林牧漁服務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2.3%,江蘇為5.6%,說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片巨大的‘藍海’。”江蘇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諸紀錄說,美國的家庭農場主,種地5000公頃、10000公頃都不累,靠的就是社會上的服務公司,一個電話,什么服務都可以提供。
江蘇人多地少,全省6862萬畝的耕地,需要保障近8000萬常住人口的口糧基本自給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現代化任務艱巨。業內人士指出,*近10年內,江蘇省農村勞動力數量下降、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向非農產業轉移、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農業兼業化等現象突出。不促進小生產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顯然不行。強行土地流轉、集中到幾個大公司開展規模經營也不行。從省情出發,*的辦法,一方面是發展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另一方面是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提供農機作業、統防統治、集中育秧、配方施肥、糧食烘干、加工貯存等生產性服務,由此形成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江蘇省2017年農民合作社已達8.95萬家,家庭農場達4.42萬家,農民承包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3100多萬畝,占承包地比重達60%。諸紀錄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后,需要個性化乃至高端服務,幫助其解決自己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問題。其次,小農戶更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應該看到,中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特征明顯,從事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的小農戶將長期存在。幫助小農節本增效,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也需要推進社會化服務。
宜興金裕穗公司的負責人曹國群說,“今后種地就要靠職業農民和職業服務公司。有很多老百姓在我們公司打工,一年工資就要支付500多萬元。今年我們將把北斗定位系統運用到所有農機作業中,用無人植保機進行*施肥噴藥、播種管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