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山西吉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抓重點,攻難點,掃盲點,推動全縣61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實現減貧28219人,吉縣貧困發生率降至0.32%。這背后是吉縣突出產業基礎,依托以紅色蘋果為主,輔以黃色瀑布、綠色生態的脫貧產業體系的威力。吉縣走出了一條“1+X”的產業扶貧新路徑,保證了貧困人口能脫貧、脫真貧、真脫貧。這個“1”,就是吉縣把蘋果產業做成脫貧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吉縣瞄準產業升級、產品提質,累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6億余元,實施了水、肥、田間路、防雹網等果園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蘋果深加工、冷鏈物流,建成蘋果產業化園區,培育扶持超正果業有限公司、壺口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同時塑造出“吉縣蘋果”區域公用品牌。
縣委、縣政府充分考慮貧困戶在勞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困難,整合涉農資金,改善生產條件,支持和鼓勵擁有果園的貧困戶以果園流轉、入股和合作等形式,參加各類蘋果合作社,在物資服務、技術培訓、果品營銷、金融服務等方面全方位予以帶動和幫扶,把貧困戶納入到吉縣蘋果產業發展體系,在蘋果提質升級過程中受益。目前,蘋果種植面積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果農占農民總數的80%以上,農村群眾依靠蘋果產業脫貧的比例達80%以上。
提檔升級——幫扶模式延伸蘋果產業鏈
“我家有八畝蘋果園,家里就是靠蘋果過上好日子的,每年下來能有八九萬元的收入,現在光景是越來越好了。”11月2日,吉縣吉陽鎮山陽村果農原嬌中對記者說,“蘋果采摘下來,就存放在超正果業的冷庫里,到了過年的時候,價格肯定比現在要高,又能賣個好價錢!”
從鋤草、拉枝、修剪、摘葉到轉果、套袋、下果,在吉縣政府、村委、合作社搞的多次培訓下,老原成了種植蘋果的技術能人。冬閑時候,時常會有外地果農請他去修剪果樹,*能掙150元。沒事的時候,他就在這些果品企業轉轉,“這段時間,吉縣南方來的果商不少。”
摘帽脫貧是一場硬仗,考量著吉縣的擔當,而如何保證脫貧后不返貧卻又考驗著吉縣的智慧。吉縣的做法是,實施“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幫扶模式,讓貧困果農主動參與,構建起農戶、合作社、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
吉縣朝暉果業合作社和吉縣壺口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就是上述模式的踐行者。他們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發展、品牌化營銷。合作社不僅推廣新技術、組織技術培訓,還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
在吉縣超正果業有限公司的蘋果儲存基地,當地統一收購來的吉縣蘋果要在這里經過嚴格的品相篩選、清洗加工、病蟲害檢測等多道工序之后才能外銷。在倉庫內,有幾十位工人正在挑選蘋果,按照蘋果的等級來入庫,一旁站著專程來購買蘋果的廣西玉林水果商陳志偉。陳志偉告訴記者,在廣西玉林,老百姓只認吉縣蘋果,都認為這是*的蘋果。
在蘋果銷售上,合作社對接市場,超正果業與山東、廣西等地企業建立供銷合作,并興建了12座貯藏量為1萬噸的果庫,為村民貯藏蘋果提供了便利。“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聯合體中,企業背靠市場推動著產業的提檔升級、產業鏈延伸。并帶動合作社發展提升加工等二三產業水平,進而帶動貧困戶加入產業鏈,共享產業鏈收益。
此外,吉縣還依托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和蘋果產業協會,大力推行蘋果標準化生產規程,強力推廣減密間伐、蜜蜂授粉、測土配方施肥、生物物理防治病蟲害等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提升全縣蘋果生產管理水平。
圍繞“規模大、管理好、效益優”,高標準,高規格精心打造樣板園、精品園、示范園,以蘋果產業為支撐,推動“三農”經濟全面發展,聚焦供給側,優化產業園區牽動;聚焦需求側,強化營銷體系帶動;聚焦產業鏈,深化龍頭企業驅動。
直接出口——主導產業加冕品質優勢光環
吉縣被國家農業農村部果樹專家評為全國蘋果*優生區之一,擁有種植蘋果的“六個*適宜”,即:一是緯度*適宜,處于北緯36°;二是海拔*適宜,1000-1200米;三是土壤*適宜,土層深厚,抗旱排澇,酸堿度適宜;四是溫差*適宜,晝夜溫差平均11.5℃;五是光照*適宜,年均2395.5小時;六是空氣質量*適宜,無任何工業污染。
立足優勢,吉縣依舊著眼長遠發展。近年來,該縣堅定不移興產業、提品質、增實效,提升蘋果產業促進農民致富的速度、深度、廣度,蘋果出口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泰國等國家。美國的檢驗檢疫是全球*嚴格的國家之一,蘋果涉及的病蟲害檢測高達800多種。能在這樣嚴苛的標準下過關,彰顯了吉縣蘋果品質的優勢。
“早在2006年,在泰國就能吃上我們吉縣蘋果了。”吉縣超正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振榮對記者說,“到了2012年,我的公司*次直接出口吉縣蘋果,*發送就發送了63噸,創匯6.5萬美元。不論是對公司還是吉縣,都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丁振榮介紹說,以前,他的公司沒有出口經營權,只能由第三方進行出口報關。為了實現吉縣蘋果的直接出口,他和當地果業、質檢部門一直在努力。經過嚴格的產地觀測、檢測、考察、考核后,取得了水果進出口自主經營權。2012年9月,在廣西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東盟優質水果推薦活動會上,他們公司直接與泰國某進出口公司簽訂了1000噸蘋果的出口合同,實現了吉縣蘋果與外國客商的直接對接出口。
在蘋果產業發展上,吉縣縣委、縣政府整合資金5000余萬元幫扶,在“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產業化開發”和“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發展有機、打造園區、加強管理、提升品質、拓寬市場上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吉縣先后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無公害蘋果生產示范縣、名優特蘋果生產基地,被省政府確定為“十一五”全省優勢農產品蘋果生產基地縣、“十二五”“一縣一業”基地縣。吉縣蘋果以其果型端莊、色澤鮮艷、口感純正、風味濃郁的獨特品質,先后榮獲歷屆全國農博會蘋果類金獎、山西省特色農產品“十大*”等稱號和國家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吉縣蘋果產業已成長為參天大樹,據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吉縣蘋果品牌價值已達15.59億元。
有機轉換——吉縣蘋果產業迎來“二次革命”
站在吉縣朝暉果業專業合作社東城基地的辦公樓陽臺上,大片的果園盡收眼底。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處于有機蘋果轉換期的果樹已經達到2460畝。
合作社負責人楊朝輝是吉縣*早倡導種植有機蘋果的企業家。45歲的楊朝輝從山西大學畢業后,沒有回吉縣老家,而是留在太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2011年,對有機蘋果產生濃厚興趣的他到了廣州,跟隨世界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全球榮譽大師、世界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亞洲副理事長周澤江學習有機蘋果的標準生產過程。回到吉縣后,他成立了朝暉果業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山西吉縣壺口有機農業有限公司,花費20多萬元,編寫了《山西省吉縣有機產品產業發展規劃》。“*難的是說服鄉親們,按照有機的標準來種植蘋果!”楊朝輝回憶起當初的情形說。
目前,朝暉果業專業合作社在柏山寺鄉建起了200畝有機農業科研基地,已經形成了有機蘋果、有機肥料、有機養殖、有機雜糧的循環產業鏈。對于吉縣正在發展的有機蘋果,楊朝輝直言不諱:“發展有機蘋果是大勢所趨,是蘋果種植的‘第二次革命’。過去,人們吃飽穿暖就行,今后,人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吃出健康。因此,吉縣蘋果種植戶要居安思危,早轉換早受益。”
對于很多人來說,有機食品可謂是早有耳聞卻并不常見的新鮮事物。而有機蘋果和普通蘋果的不同之處,在于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有機認證標準生產、加工,是經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果園及蘋果產品。按照常理,吉縣蘋果種植已經建立、健全了標準化管理、技術服務和質量監管三大體系,從建園、苗木栽植、技術措施、施肥用藥、質量保證到營銷流通,全程推行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產出的蘋果已經是公認的優質蘋果,但該縣為什么還要選擇轉型,從普通蘋果向有機蘋果轉換?
“從世界范圍看,目前有機食品的銷售量還不到食品銷售量的1%,但其發展速度相當快,而且銷售潛力相當可觀。”常年工作在銷售一線,擔任吉縣蘋果產業發展協會會長的楊朝輝一直在敏銳地洞察著蘋果市場的各種動態,“21世紀初,全球有機食品銷售量占全部食品銷售量的5%,但不同地區有所差別。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多數人還在解決溫飽問題,有機農業發展相對較慢;而在歐美發達國家,由于人們對有機農業認識早、投入力度大,再加上當地政府給予相關政策進行支持,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超市都銷售有機食品。有1/3的美國人會購買有機食品,且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
據介紹,楊朝輝的有機蘋果生產基地經常有外商前來。他說,到2020年,吉縣逐步建立起有機蘋果的生產、加工、管理、信息、營銷的完備運行體系,形成完整的有機產品開發產業鏈。全縣通過有機認證的果園面積將達到5萬畝,逐步建設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創建國家有機食品基地示范縣。
此外,朝暉蘋果專業合作社每年都會出資聘請專家給果農進行技術培訓,引導果農種植有機蘋果,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受益農戶達2600余戶。
獨特的生態條件,使吉縣成為全國蘋果*優生區。勤勞的吉縣人民依托地域優勢,發揮科技力量,提質增效大力發展蘋果主導產業,走出了一條富民強縣的經濟發展新路子。目前吉縣蘋果栽植面積達26萬畝,農民人均3畝以上,為全國之*。素有“中國蘋果之鄉”美譽的吉縣,以果為媒,乘國家扶貧的東風,摘掉貧困帽子,譜寫出新時代的果業脫貧樂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