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贏脫貧攻堅戰,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云南昆明舉全市之力,匯全民之智,集各方之才,脫貧路上,凝心聚力快步走。“10萬貧困人口脫貧,211個貧困村出列,尋甸縣已脫貧摘帽,東川區、祿勸縣正在接受成效考核。”這是2018年全市喜人的脫貧攻堅成績單。在取得不錯成績的同時,昆明也在思考如何在脫貧攻堅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找準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契合點。
今年1月8日,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舉行。會議明確提出要圍繞加快城鄉融合,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實現新突破。突出抓好“六個結合”,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深度融合,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興盛支撐鄉村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關鍵所在。
在東川區阿旺鎮,村民張喬芝因為“市場+產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擺脫了貧困。今年1月2日大清早,剪枝、套袋、摘果,張喬芝在阿旺鎮巖頭村冬桃園里忙碌著。2017年2月,她到桃園打工,每個月有1800元工資,生活已不成問題。對新的一年,一家人也滿是期待。通過“市場+產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阿旺鎮目前已建成十大產值上百萬元的優質食材基地,蜜棗、冬桃、甜杏、核桃加工、多肉植物等基地初見成效。同時推出一批“菜單式”脫貧產業到戶項目,采取“政府引導制定標準,貧困戶自選扶持項目,效果達標補助扶持資金”的方式,讓群眾選擇“單點+拼盤”的靈活組合,發展*適宜、*受歡迎的產業項目。
牢牢抓住產業發展這一主線的東川區,在去年先后制定出臺《東川區2018-2020 年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東川區脫貧攻堅農業產業扶貧專項方案》《東川區“5+3”產業到戶扶貧方式促進群眾穩定增收實施意見》等相關產業幫扶政策,實現全區村有產業、有帶動主體、有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貧困戶有增收項目、有培訓技能、有與新型經營主體間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
作為全市*脫貧摘帽的縣區,尋甸縣則讓美食節、摸魚節、花山節、立秋節等一場場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成為全縣鄉村振興的載體,推動全縣農旅產業深度融合,探索踐行具有尋甸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形成*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全力做好“后扶貧時期”的鞏固提升工作。
去年,尋甸縣花山節暨第二屆摸魚節的主會場設在塘子街道鐘靈社區小海新村。讓村民張正明沒想到的是摸魚抓蝦這些在村里的常事居然能吸引那么多游客,因為就在一年多前,大家還住在深山里,村子也是個靠天吃飯的貧困村。如今村民有了自己的樓房,門口就是自家的田地,村子旁邊還有香瓜基地可以打工。去年塘子街道共種植稻田4000畝,推廣稻田養殖200畝,投入魚苗2000公斤,畝產值1850元,產量較2017年增長2.6倍。2018年全縣繼續推廣稻田養殖示范項目1400余畝,涵蓋10余個鄉鎮2500多戶,要把摸魚節越辦越熱鬧。
同樣熱鬧的還有尋甸第五屆民族美食文化旅游節。在特色文化展示區,16個鄉鎮(街道)展出上百樣獨具特色的產品:河口鎮的根雕、功山鎮的彩繪石頭、七星鎮的野生菌和谷豐稻魚米、塘子街道的土雞蛋等,這些特色農產品不僅是每個鄉鎮的一張名片,更是各鄉鎮產業發展的支柱,是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寶貝。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成功摘掉“貧困帽”后的一個月,尋甸縣鄉村振興籌備辦公室正式掛牌成立。以此為契機,尋甸健全組織構架,實行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補足小康“短板”。接下來,尋甸將緊扣“369”農業產業發展格局,推動全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同時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鄉村產業“旺”起來,群眾生活“富”起來。依托因地制宜的“1+1+9+16+N”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讓鄉村生態環境“美”起來。深化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培育鄉村人才,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讓鄉村治理“強”起來。
隨著全市脫貧攻堅進程的不斷推進,接下來,全市將堅持農業農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重點突破,加快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同時,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深入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扎實推進產業、就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持續改善相對貧困地區發展條件,繼續保持和加強對脫貧退出縣區的鞏固幫扶,研究解決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建立完善返貧預警機制和常態長效扶貧機制,減少和預防貧困人口返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