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早已是大伙兒耳熟能詳的熱詞,在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也成為市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為補齊農村“短板”,各界別委員紛紛貢獻亮眼的“金點子”,助力北京走出一條有首都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撬動社會資本建立項目庫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多個方面,除了政府部門的全力推進,也少不了社會資本的鼎力相助。
“北京市屬企業已經在*幫扶低收入村方面先行一步,但整體看來,鄉村振興還存在人才短缺、資金短缺、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市政協委員黃寶榮建議,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多元化、低成本、廣覆蓋的投融資機制。可以制定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重點針對疏解整治促提升、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優質農產品增值、壯大集體經濟、助力低收入村和低收入戶“脫低”等問題系統謀劃,實現互助共贏。同時,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到鄉村振興工作中,成立基金或產業投資公司,參與鄉村振興重大項目,破解資金短缺和投融資創新難題。
北京市工商聯也建議,統籌建立新農村建設項目庫,梳理轄區內各鄉鎮美麗鄉村建設中同類同質項目,整體進行項目打包,引入PPP、BOT等模式,鼓勵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參與道路交通、污水處理、環境整治等公益基礎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探索建立美麗鄉村建設投融資平臺和籌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實現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的統籌使用。
開發京味兒農村電商品牌
農村要想美起來,必先讓農民富起來。有了資金的支持,緊跟著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讓美麗鄉村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格,讓農民的錢袋子日益鼓起來。
對此,民建北京市委進行了深入調研,聚焦農村電商發展,布局數字經濟,幫農民鋪設一條更寬廣的致富路。經過密集調研發現,北京市涉農電商呈現出以服務本地為主、以農產品服務為主、以第三方合作為主、以服務郊區為主的特點,并不斷凸顯其在高端農產品生產、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營銷渠道建設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新型組織模式。然而,尚未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及產品追溯制度、相關基礎設施投入也有些不足。因此,建議構建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體系,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并基于北京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及首都特色,建議開發京味兒農村電商品牌及產品子品牌。
市政協委員王文生也提出建議,運用互聯網思維,匯聚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集聚信息技術領域、“三農”領域及跨學科專家智力資本,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尤其是有信息化元素的涉農企業,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以及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應用步伐,延伸產業鏈,解決農產品難賣問題。
文化資源普查留住鄉土記憶
隨著社會各界加大力量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京郊農村的人居環境可謂*一個樣。然而,在農村硬件建設提速的同時,也不能丟了*的鄉村文化和鄉土記憶。
近年來,北京市已通過建設鄉情村史陳列室、舉辦民俗節慶活動、開辦特色鄉村旅游等多種形式,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鄉村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應該釋放出持久的生命力。”民革北京市委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鄉村文化保護體系,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鄉村文化資源普查,科學劃分文化資源類別與層級,結合各村落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鄉村文化資源保護發展整體規劃,在體現各村落特點和人文情懷的基礎上,鼓勵各區依據當地文化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保護與開發,挖掘獨有的歷史文脈,留住鄉土記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