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申請低保要跑好幾趟,現在只要拿著身份證,到村里的民生服務室,5分鐘就能辦完,錢會直接打到銀行存折上,非常方便。”近日,山東省臨邑縣臨邑鎮朱家胡同村村民朱兆芳高興地告訴筆者。
在臨邑縣,村民不出村就能辦理的救助事項,不僅有低保申請,還有特困供養、臨時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危房改造、困難黨員救助等18項救助事項。這得益于該縣推行的屬地審批救助管理模式改革。
2018年以來,臨邑縣以實施“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縣”為契機,出臺《關于實施大救助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加強*生活保障管理工作的意見》,構建起“10+1+3”大救助工作機制,即以生活、特困、臨時、受災、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司法、慈善等10大專項救助為主要內容,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以扁平化管理、信息化支撐、信用化追溯為保障,做到“群體明確、職能清晰、政策透明、多元共助”。
為解決重復救助、交叉救助、遺漏救助問題,該縣整合民政、扶貧、殘聯、人社、住建、教育等15個部門信息數據,研發臨邑縣智慧民生大救助云平臺,建立困難群眾救助數據庫,設定貧困群眾困難指數,實行困難群眾信息預警,依據困難指數判定是否救助以及救助標準,實現業務辦理、信息檢索、短信提醒、預警提示、數據分析等功能,同時,引進電子簽章,實現一網通辦、群眾只進一扇門、只跑*腿、只要一張身份證、只用一個民生服務碼的“五個一”服務,確保為民服務便捷高效。
為深入推進民生服務領域“放管服”改革工作,進一步便民惠民,臨邑縣優化社會救助事項審批流程,將與群眾密切相關、量大面廣的4個部門的12項救助審批權下放到鄉鎮,將原來個人到鄉鎮申請、鄉鎮審核申報、縣級審批,改革為“村級申報、鄉鎮審批、縣級監管”的救助管理模式,實現扁平化管理。同時,該縣再造27項工作流程,優化民政、住建、教育部門救助標準10項,建立收入貧困型和支出貧困型低保認定標準,實行實時辦理,壓縮辦理時間,*多縮短27天,提高救助*度和實效性。
依托“大救助”平臺,臨邑縣還創新建立信用化追溯機制,完善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將公安、交警、國土、人社、財政、公積金、稅務、農林、農機、市場監管、民政等核對部門的數據信息納入大平臺*核對,建立多領域、跨部門的社會救助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申請救助人員實行“肯定式”納入,簽訂誠信承諾書,不再進行事前審核,對通過舉報或核查發現的可能存在弄虛作假的,立即啟動追溯程序,一旦查實,隨即將當事人和涉事人員納入失信人員數據庫,并不再刪除。進入失信名單的當事人,如果再申請救助事項,將啟動“否定式”審查,即假設當事人所提供的資料全部為不實資料給予審查,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格局,解決監管手段缺乏、懲罰力度弱化等問題。
“‘大救助’工作機制的建立,解決了救助資源整合難、部門協調統籌難、救助程序復雜等問題,實現救助事項出自一門,從多頭救助到一窗救助,從單一救助到多元共助,從逐級審批到屬地審批的轉變。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服務水平,讓救助更加*、便民、高效、誠信,力爭為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破難題、探新路、作示范’。”臨邑縣委書記林春元如是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