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在甘肅金塔縣北河灣循環經濟產業園里務工的金塔縣大莊子鄉雙新村農民王艷花卻把家里籌備“年味”的事情一拖再拖,因為這幾天兌付工人的工資比較多,顯得有點忙。
往年的這個時候,炸麻花、炸油餅的香味就該在家里升騰起來了。上班的節奏就是不比種地,坐在辦公室里工作的王艷花心里暗想。
因為自己以前從事過財務工作加上還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王艷花很順利的應聘到了金塔縣北河灣循環經濟產業園的一家企業做財務工作。“到這里來務工離家近既能把家照顧上,還能掙上錢。”王艷花高興地說。
種了幾十年地的王艷花也未曾想到自己能“投地從工”,告別了耕地,來到企業當起了工人。“跟數字打交道,需要細心些。”王艷花一遍遍的算著賬目,這是她現在每天都在做的工作,就好像她過去上地干農活一樣。
從農民變成工人,王艷花總覺得角色轉換有點慢。“現在已經很適應這里的工作了。”王艷花說。讓王艷花角色發生變化源于農村改革發展,特別是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以來,農民的自主經營權更加靈活了,這也為土地搞活經營加快了速度。由于雙新村毗鄰北河灣循環經濟產業園,不少農戶都把土地流轉出去了。像王艷花一樣一邊拿地租,一邊拿工資的“雙薪”農民,在雙新村已不是少數。
金塔是農業大縣,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不少農戶都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這樣一來,土地也就富余出來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金塔縣一方面因勢利導吸引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一方面引導農民就近就業。
在王艷花的辦公室里,她細致的算了一筆增收賬,她說,在這兒干她一年能收入4萬多塊錢,再加上土地租金,收入比以前好了很多。
金塔縣就業局石麗娟告訴筆者,金塔縣定期走訪企業和農戶,了解培訓需求,每年都組織開展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活動,農民們漸漸地掌握了熟練的職業技術。為了有效地對接用工需求,在金塔縣引導各級組織成立了勞務輸轉公司,為農民群眾提供務工求職指導、職業介紹、政策咨詢等服務,還幫助受理勞動保險和社會保障代理等事務?,F在,不管是在工業園區還是農業園區,處處都有經過培訓的農民參與其中,不僅解決了用工需求,也給農民帶來了收入。據了解,僅2018年,金塔縣共建成勞務公司、勞務合作社等專業化勞務輸轉示范組織12個,完成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3402人,輸轉農村勞動力30616人,實現勞務收入6.46億元。
有了穩定收入的王艷花也有了新的打算,在新的一年里學好自己的業務知識,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日子過得更紅火,同時也希望越來越多的鄉親走上勞務輸轉的增收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