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中國的犁是由耒耜發展演變而成。*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牽拉耒耜以后,才漸漸使犁與耒耜分開,有了“犁”的專名。犁約出現于商朝,見于甲骨文的記載。早期的犁,形制簡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鐵犁,開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漢出現了直轅犁,只有犁頭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區,則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均有踏犁的實物。踏犁也稱“镵”、“腳犁”。使用時以足踏之,達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嶺外·代答風土》,直至隋唐時代,犁的構造有較大的改進,出現了曲轅犁。
曲轅犁除犁頭扶手外,還多了犁壁、犁箭、犁評等。陸龜蒙《耒耜經》記載,共有十一個用木和金屬制作的零件組成,可以控制與調節犁耕的深度。長達2.3丈,十分龐大,必須雙牛才能牽挽。中國歷史博物館有唐代犁的復制模型。其原理為今天的機引鏵式犁采用。唐朝的曲轅犁與西漢的直轅犁相比,增加了犁評,可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改進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圓形,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減少前進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雜草的生長。
隋唐是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其農業技術*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
曲轅犁的發明,在中國傳統農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標志著中國耕犁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階段。我國的傳統步犁發展至此,在結構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轅犁就成為中國耕犁的主流犁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