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一朝成名天下知”
1月12日至13日,乳山舉辦第四屆乳山(國際)牡蠣文化節。牡蠣王選拔賽、牡蠣開殼賽、廚王爭霸賽、美食嘉年華等主題活動輪番上演,“乳山牡蠣十佳品牌”、卡通形象“蠣大哥”新鮮出爐,向社會發布。
以往攤在地上論堆賣,如今“*”供不應求,全國各地都有“她”的追隨者;以往煮煮就吃,如今打開“抖音”等短視頻APP,有人在傳授“她”的上百種食用方法;以往人們只是垂涎于“她”的美味,如今,圍繞“她”開發了各種節會、旅游線路,甚至是牡蠣產業小鎮……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如今名揚天下的“新網紅”,乳山牡蠣“網紅”養成記,給人頗多啟示。
啟動海洋牧場建設 確保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
“乳山海域潮流通暢,是國際上適宜牡蠣生長的生態海區之一。”乳山市海洋發展局工作人員說,成品乳山牡蠣殼長能夠達到15厘米至18厘米,肥滿度能夠達到18%至20%,較國內其他地區同類產品高5到8個百分點。
目前,乳山牡蠣養殖面積和產量在全國縣級單位均居首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牡蠣之鄉”??紤]到養殖規模不斷增大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為維護海域生態環境,乳山啟動了總規劃48萬畝的海洋牧場項目建設,在對海區進行摸底調研的基礎上,編制了現代海洋牧場規劃實施方案,按照“統一布局規劃、統一技術規范、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地理標識”四統一原則,打造集育苗、養殖、研發、集散和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海洋牧場綜合體。目前,一期5000畝的以牡蠣為主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已啟用。
為規范海域養殖作業,乳山嚴格管理各類海洋作業船只,避免不達標船只進入養殖海域,并定期檢測養殖區內氨氮、重金屬、大腸菌群、浮游植物等各項指標,根據指標變化合理規劃養殖生產,避免過度養殖而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確保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
針對養殖戶技術滯后的實際,乳山不斷探索改良現有的牡蠣養殖技術,在普及推廣“秋播春收”養殖模式基礎上,創新研發了牡蠣筏式生態育肥養殖技術、牡蠣魁蚶立體養殖模式、牡蠣與海藻生態輪養及間養模式等新技術,制訂了《太平洋牡蠣筏式生態育肥養殖技術規程》《牡蠣與龍須菜淺海生態間養技術規程》等,通過降低牡蠣養殖密度,增加牡蠣與藻類等生物的生態互補,使養殖海區空間、餌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提高產量的同時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線上線下齊發力 品牌打造捧出“網紅牡蠣”
“來6箱10斤裝單只4兩以上的牡蠣送親友,再來4箱小一點的自家煲湯喝。”在乳山銀灘定居的廣州人常嬌說,廣東當地也有牡蠣,他們一般稱作“生蠔”,但自打嘗過了乳山的牡蠣,每逢過年過節回鄉,親戚們都會指定要“乳山牡蠣”作伴手禮。
走出深巷的“乳山牡蠣”,不但紅遍了大江南北,更是走出了國門。“我們是全球*獲得BAP標準的貝類加工企業,生產的芝士焗牡蠣、蒜蓉蠔、蒜蓉粉絲蠔等系列牡蠣加工產品可以直接進入北美市場進行銷售。”乳山華信食品相關負責人周偉說。
為了做大做強牡蠣產業文章,近年來,乳山通過“牡蠣+”,融合文化、旅游,借助旅游美食項目開發、牡蠣文化節等活動舉辦,增強乳山牡蠣文化底蘊,打好牡蠣特色牌。“牡蠣+旅游”,乳山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以牡蠣為特色的美食旅游項目,推出牡蠣宴,發布精品旅游線路,打造美食名片和旅游目的地,推動牡蠣產業與休閑旅游融合發展。
乳山深挖牡蠣文化內涵,將牡蠣與母愛城市文化名片融合,在每年牡蠣大批量上市時,借助牡蠣文化節、牡蠣爭霸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賽事,提升乳山牡蠣品牌知名度。
結合“鄉村振興”文章,乳山還啟動了牡蠣小鎮規劃,通過深入融合牡蠣產業、特色旅游、城市文化、休閑養生等元素,真正讓牡蠣成為乳山一張響亮的名片。
在品牌保護方面,乳山制定了“乳山牡蠣”保護十條意見,構建了全國*牡蠣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采用多媒體數碼防偽查詢技術,給每一件牡蠣產品都設定*的防偽標簽,銷售者通過手機等設備掃描二維碼,便可獲取養殖企業名稱、出貨捕撈時間、規格等牡蠣身份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跟蹤、責任可認定的全流程可追溯體系。目前,已經在10余家龍頭養殖企業(合作社)推廣使用。
推廣牡蠣電商銷售模式,建設牡蠣電商銷售示范基地,舉辦牡蠣電商銷售新模式培訓班,通過媒體宣傳電商銷售模式,乳山通過電商平臺,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引發了銷售乳山牡蠣的熱潮。近年來隨著牡蠣鮮品電商銷售的快速發展,乳山牡蠣銷售范圍更是通達全國各地,全市從事牡蠣電商銷售人員達到3000多人,年電商銷售牡蠣達1.5億斤,電商銷售額在15億元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