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致富經 > 山東兗州:做強“融合”尋路振興
山東兗州:做強“融合”尋路振興
農業網   時間:2019/1/24 7:40: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396

  隆冬時節,行走在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鄉村,幾棵古樹、幾幢老屋、一塘清水、一條磨盤路、一座古橋、一段傳說、一種手藝……讓記者在欣賞兗州美麗鄉村的同時,又深切體會到鄉村冬日的別樣韻味。

  “鄉村面貌的改善,鄉村韻味的復蘇,背后是涌動的鄉村振興大潮。”采訪中,兗州區委書記王宏偉坦陳,“2018年以來,兗州立足‘產糧大縣、工業強縣’實際,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為重點,著力推動產城融合、城鄉融合、平臺融合、要素融合,探尋產糧大縣的鄉村振興路徑,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兗州力量。”

  到2018年底,兗州鄉村振興成效初顯:已有120個村莊達到美麗鄉村A類村標準,占比達57.42%;建成新型農村社區27個,入住農民10.9萬人;在山東首批通過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認定,基本實現“鎮鎮通天然氣、村村通公交車、戶戶通水泥路、家家通自來水”;2018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4241元,同比增長8%。

  立足產糧大縣和工業強縣實際的“順勢決策”

  兗州是山東乃至全國糧食生產的老典型,小麥、玉米單產水平一直位居山東和全國前列,是連續8年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擁有農機總動力65.7萬千瓦,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程度高,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24家,其中*1家、省級5家,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與產糧大縣多數工業不強、財政不強不同,兗州還是一個工業強縣,培育了橡膠輪胎、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優勢主導產業,為“工業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產糧大縣,工業強不代表農村強,城區富不代表農民富。在此背景下,產糧大縣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在現階段更具典型意義和推廣價值,兗州有實力、更有魄力在這方面率先趟出路徑、作出示范。”王宏偉說。

  基于上述,兗州在出臺的《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中明確,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方向,以“新型城鎮化、農村社區化,農村改革、要素融合”等為動力,因村制宜探尋不同的鄉村振興路徑。

  放大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社區化“兩大優勢”

  新兗鎮牛樓社區,是兗州2011年建成的新型農村社區,吸引了周邊6個村莊的1386戶農民到此集中居住。

  2018年,牛樓社區黨委依托泗河灘地,推動土地規模化流轉,開始建設“花海彩田”田園綜合體。如今,牛樓社區不僅有鄉村旅游產業,還有苗木種植、花鳥魚蟲市場、“牛樓味道”餐飲等產業,農民實現了收入多元化、生活市民化。

  兗州區委副書記、區長王驍介紹,作為產糧大縣、工業強縣,農村*的現實就是糧食生產經營規模化,農民進城務工多,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7.88%。因此,兗州探尋鄉村振興路徑,一條主導思路就是在城郊、鎮區、交通干線和旅游景區周邊,根據農民不再依賴土地的實際,根據“宜樓則樓、宜房則房;兩區同建、重在配套”的原則,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和工農業產業園區,吸引周邊農民到此集中居住、就業。

  建設是基礎,服務是關鍵。兗州同時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持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的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力,實現“讓產業和環境留住人”。

  用好農村改革和要素融合等“核心力量”

  當前條件下,適合集中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區域并不多,大部分農村還是散居在鄉村的廣袤田野中,這些鄉村的振興路徑在哪里?

  “用好以產權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和城鄉要素融合等‘核心力量’,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對接城市人才、資本、管理、技術等要素下鄉,通過村社共建、股份合作等手段,徹底改變農業生產現狀和農村面貌。”兗州區農工辦主任李成龍說。

  有山水、文化、民宿等資源的,打造美麗鄉村,成立股份合作社,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兗州已建成市級美麗鄉村示范片區5個,省級以上農業旅游示范點5處,省級旅游特色村20個,并成功創建3A級鄉村旅游景區3個。

  資源相對匱乏的,就在以土地為主的資源上做文章。小孟鎮梁村,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建設中藥材產業園區,同時引進專業化服務組織,為種糧農民提供專業化服務,實現了“村社農”利益聯結、共同發展。“統*轉土地后新增的土地,加上原屬集體的荒地,就轉化成為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不僅每年每畝有1200元的保底收入,年底還可參與分紅,更可放心外出打工或到合作社務工。”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海龍說。

  如今,兗州已有406個純農業村莊行動起來,用產權改革盤活資產資源,通過村社共建、股份合作等形式,吸引城市人才、資本等要素下鄉共建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了快速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yaolei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