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的食物:有關可持續食物體系提供健康膳食的EAT-柳葉刀報告”于近日在《柳葉刀》上線。報告提出,我們迫切需要轉變到可持續的食物體系,在星球承載極限內保證健康膳食。
目前,有超過30億人陷入營養失調的狀態(包括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糧食生產正在超出星球承載極限——造成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由于氮磷肥料過量施用導致的污染,并且在水和土地的使用中帶來不可持續的變化——所以,全球食物體系轉變的需求非常迫切。
這些研究結果來自EAT-柳葉刀報告,該報告提出了*個基于可持續食物生產體系的健康膳食科學目標,在星球承載極限內提供食物。本報告提倡的膳食包含多種植物性食物,而且動物性食物、精制谷物、高度加工食品和添加糖類的比重較低,并且推薦食用不飽和脂肪而非飽和脂肪。
人類的飲食與健康及環境的可持續性密不可分,甚至可能是息息相關。然而,目前的人類膳食正迫使地球朝著超越自身星球承載極限的趨勢發展,同時也導致人類健康每況愈下。這給人類和地球都帶來了風險。隨著人口持續增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總人口將達到100億——世界人口變得更加富裕(期望增加對動物性食品的消費),因此,利用可持續的食物體系提供健康膳食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挑戰。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膳食的改變必須與改善糧食生產和減少食物浪費相結合。報告強調,這需要前所未有的全球協同合作和承諾,同時還應立即付諸行動做出改變,例如重新調整農業重點,生產各種營養豐富的農作物,以及加強對土地和海洋使用的管理。
本報告是一個為期3年的項目,匯集了來自16個國家的37名專家,他們專注于衛生、營養、環境可持續性、食物體系、經濟和政治管理等領域。
健康膳食的科學目標——星球健康膳食
業內人士認為,缺乏健康膳食的科學目標阻礙了食物體系轉變的進程。根據現有的證據,報告提出了一種膳食結構,其符合營養需求、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讓地球保持在其星球承載極限范圍內。
與目前的膳食相比,到2050年,此膳食建議的全球適用將要求諸如紅肉和糖類等食物的全球消耗量減少一半以上,而堅果、水果、蔬菜和豆類的全球消耗量則需加倍。全球目標也需應用到各個地方。例如,在紅肉攝入方面,北美國家的食用量幾乎是建議食用量的6.5倍,而南亞國家僅食用了推薦食用量的一半。所有國家對淀粉類蔬菜(馬鈴薯和木薯)的食用量都超標,從南亞1.5倍的超標食用量到撒哈拉以南非洲7.5倍的超標食用量不等。
業內人士認為,合理膳食結構的廣泛采用可以改善人們對大多數營養素的攝入。他們還建模研究了該膳食的全球應用對飲食相關疾病死亡的潛在影響,研究估計,全球采用新膳食可以避免每年1090—1160萬人過早死亡,即成人死亡率降低19%—23.6%。
食物的可持續性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環境變化的速度和規模呈指數級增長,而糧食生產是造成環境退化的*原因。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糧食生產不能超出星球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和水資源利用以及氮和磷循環等方面的承受極限。然而,同時也必須加強糧食的可持續生產,以滿足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
為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食物體系并于2050年之前提供健康膳食,我們模擬了各種情景。為了不超出星球承載極限,既需要重大的膳食變化,也需要通過加強農業和技術變革來改善糧食生產,還需要減少生產過程中和消費時的食物浪費,三者相輔相成,緊密配合,任何單一措施都不可能達到目的。
改變全球糧食體系
報告提出了5項調整人們膳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戰略:需要制定鼓勵人們選擇健康膳食的政策;需要重新聚焦農業,從生產高產出作物轉變到生產多種營養豐富的作物;持續加強農業發展,同時須統籌當地條件,有助于實行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方式,使之持續生產優質作物;對土地和海洋的使用進行有效管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并確保糧食的持續供給;食物垃圾至少減半。
《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博士說:“營養失調是引起疾病的關鍵驅動因子和危險因素。然而,這是一個全球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事關每一個人類個體,但又絕非一己之力可解決。”他繼續說:“報告所呼吁的轉變不是膚淺的或簡單的,而是需要把重點放在復雜的體系、激勵措施和管理條例上,同時讓社區和各級政府在重新定義我們膳食的過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答案就在我們與大自然的聯系中,如果我們的膳食方式既有益于我們的星球也有益于我們的身體,那么地球資源的生態平衡就會得到恢復。正在消失的大自然是人類和星球生存的關鍵。”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