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韓莊鎮小河村,竹林簇綠,小溪彎彎,空氣清新。村內平整的柏油路寬敞綿延,兩側的青磚房別具特色,房前屋后干凈整潔,一派恬靜的農家風光。記者沒想到,在豫北竟然隱藏著一處如此精致、婉約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有一步踏入江南水鄉之感。
小河村位于飛鳳嶺西部,南鄰湯河水庫,村南500米處就是湯河水庫大壩。該村98戶人家,共有430余口人、400畝土地。因村莊規模較小,周邊多河而得名“小河村”。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經過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科學、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我國北方原本不生長竹子。1958年,毛澤東主席號召南竹北移,當時湯陰縣試種竹子的有7個村。因各種原因,其他村都試種失敗了,唯獨小河村試種成功,并保留至今。
“起初,我們種的竹子只有四五畝。由于種在河灣里,背風朝陽,土地濕潤肥沃,很適宜竹子生長。沒過幾年,竹林擴大到40余畝,這在當時算是我國北方地區面積較大的竹林了。”該村老支書丁萬洛向記者介紹。那時,種竹子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為了謀生。有了這片竹林,村里除了每年砍伐竹子賣竹竿外,還成立了集體竹貨場,安排十四五個村民,利用竹子編制竹簍、竹籃、竹簾子等進行銷售,增加集體收入。因為質量好、結實耐用,這些竹制品很受當地和周邊村民的歡迎,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竹貨場的建立給村里增加了不少收入,使得小河村比附近村莊要富裕一些。
嘗到發展經濟甜頭的小河村人經商辦企業的意識更強了,勁頭也更足了。1973年,村里又興起染布,建起了染坊。因為臨近水源,染坊將染過的布在河中反復沖洗后再晾曬。這道工序使染出來的布料不易掉顏色,比起其他染坊染后直接晾曬過的布更占有優勢。因此,該村的染坊因質優、重信遠近聞名,鼎盛時業務輻射周邊20多公里,村里的集體收入每年有兩萬多元。在當時,這可不是筆小數目。
隨著時代的變遷,小河村原來的產業逐漸萎縮,*終消亡。但是,村里人開拓創新、干事創業的熱情并沒有因此消退。近年,小河村以湯河國家水利風景區、湯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為契機,以“讓居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為目標,利用水資源,寫好水文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改善人居環境,努力挖掘鄉村文化,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小河村黨支部書記于瑞興說:“我們村緊鄰湯河水庫,水資源豐富,再加上竹林成片,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發展旅游業很有潛力,也大有奔頭。”為此,村黨支部、村委會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制訂了大力發展旅游業的規劃。借著湯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的東風,小河村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村莊和生態環境。記者在該村采訪時看到,大街小巷路面平整潔凈,民居各具特色,綠樹、溪流繞村,猶如“世外桃源”。村中那棵百年老桑樹上掛著一口“大集體”時用于召喚群眾上工、收工的鑄鐵大鐘,也成了一景。村頭的大片竹林,在寒冷的冬季仍郁郁蔥蔥。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旅游觀光。據了解,每年到小河村觀光的游客都在10萬人次以上。
為了留住客人,2016年,于瑞興籌資30萬元,在村里帶頭開辦了“竹林人家”農家樂飯店。現如今,農家樂飯店已成為游客游玩采摘后就餐的必選之地。
談到未來的發展,于瑞興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村里實際,在村委會南邊種植100畝百合花,建成既能賞花又能食用的‘百合園’,并在相關水域規劃發展水上游船休閑項目。此外,進一步挖掘村外竹林的潛在觀光價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同時帶動更多村民發展農家樂項目,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我們要把小河村建成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文明富裕的新農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