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幾年來,村里有點本事的人都陸陸續續離開了,有的投奔子女,有的投奔親戚,只是因為窮得過不下去了。以前全村203戶,現在常住戶只有58戶。外面沒有沾親帶故的人,只能將就著過日子。”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下臺村老支書周學亮說起村里以前的窮日子,滿心無奈地說,“留下來的近一半都是貧困戶。”
下臺村的窮用眼睛能看到,用手能摸得到。彎曲的山路是這里通往外界的*通道,一場大雨、一場大雪就能讓村子與世隔絕;土墻土房,手摸一摸就能掉下土渣;所剩不多的耕地,即使*的年景也不會有太好的收成。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下臺村的人不懶,只是想發展卻沒有條件。
“如今這一切正在改變,而且將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駐村*書記、青海省農牧廳干部鄧生棟堅定地說,“全村將實施易地搬遷,*快今年6月就能搬進位于縣城邊的新居。這是村里人盼了多少年才盼到的大好事。”
當搬遷的消息在村里傳開后,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樂壞了。村民周煥邦告訴記者,家里的土房子從自己記事的時候就有了,到現在少說也有50多年了,真是住夠了這窮窩。他說:“想著快要搬出去了,心里就舒服得很,打工方便,看病也方便,比這山溝溝、窮窩窩不知道好多少倍。”
在高興之外,鄧生棟思考得更多,為了能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鄧生棟和駐村工作隊員經過調研與分析,羅列出村里搬遷后必須解決的三大問題——如何做強產業及壯大村集體經濟,如何解決村民的產業發展及就業,如何在村民離開土地后找出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鄧生棟說:“其實,解決這幾個問題的關鍵還是要發展產業,讓產業成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動力源泉。既要發展集體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也要發展貧困戶自家的產業,雙管齊下,真正實現村強、民富、生活美。”
從貧瘠中看到希望,在貧瘠中挖掘潛力,駐村的*天鄧生棟就暗下決心,要用行動去實現這一目標。就是這個在所有人眼中連種地都種不出希望的窮地方,現如今村里的肉牛養殖場已經有了不錯的收益,不僅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拿到了分紅,有的還在養殖場務工掙工資。
“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具有生態、無污染等優勢,*適合發展養殖。今年我們還試種了飼用玉米,每畝地的產量將近7噸,為做強村里的肉牛養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生棟說,“目前,村里有80%的土地實現了流轉,等村里搬遷后,養殖場將把所有的土地進行流轉,發展規模種植。”
看著村里的肉牛養殖發展越來越好,鄧生棟心里很是欣慰。不過,他又開始謀劃新的發展思路。“村里有很多好東西,比如土雞、土豆、蕎麥、野蔥花等,可是好東西怎么才能找到好市場呢?”鄧生棟說,“發展電子商務一定是能幫助村里這些土特產打開銷路的好方法。”
在單位的支持下,鄧生棟為村里注冊了電子商務營銷中心,開始探索“電商+扶貧”的*扶貧新路徑。由電商中心與合作社、農戶簽訂訂單收購農產品,依托電商中心專業技術加工、包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發揮電商帶動農畜產品銷售作用,大力推進訂單農業和農產品網絡營銷。
目前,全村20余戶農戶與電子商務營銷中心簽訂農產品代銷合同,按市場價優先收購貧困戶農產品,通過在京東和淘寶開設的電商扶貧特色館為貧困戶銷售農產品。如今,土雞、土豆、蕎麥、野蔥花等土特產已經打開了銷路,賣出了好價錢。“2018年,北京的客戶一下訂購了村里2000只土雞,是目前*的一單。”鄧生棟說。
所有的工作,所有的辛勞,所有的付出,*終都要落在貧困群眾增收上。功夫不負有心人,根據調查統計,目前下臺村24戶建檔立卡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34元,*為14114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