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沈丘縣卞路口鄉南郭莊村,雖然新春臨近,但在村里卻只看到老人留守。“年根兒蓮藕需求量大,現挖現賣。有錢賺,誰愿意在家閑著!”該村村支書張其彬介紹說,南郭莊村是沈丘縣村集體經濟先行試點村。2016年底,村集體申請財政扶持資金、村民集中流轉土地,共同入股了俊敏蓮藕種植合作社。每畝地除了保底收入800元外,還有薪金和分紅。
南郭莊實施“耕地經營權入股”,是該縣探索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模式之一。自2016年起,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縣農牧局和財政局負責實施,對全縣578個行政村(居)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分類管理。從中選取了20個有資源優勢、干群參與熱情高的村作為試點,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選舉產生合作社管委會、監委會;把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權形式分給村民,實行“股權跟人隨戶走、可繼承可內部轉讓”;探索推行合作經營、自辦企業、資產租賃等多種模式,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卞路口鄉霍樓村曾經是集體經濟“空白村”,和縣委組織部結成“清零對子”后,向縣財政申請專項資金100萬元,購買了電子加工設備,利用村集體已建成的扶貧車間,入股沈丘縣凱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交由企業托管經營,獲得分紅收入,不僅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還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除了入股企業,有的村與本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合作關系。”沈丘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夏立文說,該縣蘇樓村、崔營村與四季陽光農場合作種植槐山藥、葡萄、草莓、苗木花卉等,對收獲的初級農產品加工儲藏。去年,集體經濟收入達60余萬元。
周營鎮馬營村是租賃模式的先行者。2017年,該村利用投入到村集體合作社的專項資金140萬元,建了5座溫室大棚,租賃給河南久酒中梁有限公司用于有機蔬菜種植,每年可獲得租賃收入15萬元。
與馬營村略有不同,周營鎮留福村用專項資金翻修了原有的8棟村辦企業舊廠房,實行整體租賃,每年收取租金40萬元。目前,全縣已有120多個村學習這種模式,將整合好的集體資源租賃給服裝廠、機械電子廠、紡織廠、建材廠等經濟實體,獲取租金收入。
“推行租賃模式,選好經營主體是關鍵。如果對經營主體沒有把握的話,不如自辦企業心里踏實。”馬堂村黨支部書記周云恒說,該村經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員大會商議,用縣財政投入的資金,建立了馬堂村肉牛育肥場,從村中推選出3名有肉牛養殖經驗的“能手”負責經營管理,監委會成員監督其經營行為。去年銷售肉牛收入160萬元,盈利20萬元。
創新模式催開“集體致富花”。截至目前,沈丘縣已有553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資產達50萬元以上,其中有164個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