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太姥山山腳下的赤溪村,是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村。美麗的九鯉溪依村流過,溪流兩岸是萬畝原始森林,生態環境獨特如世外桃源。
就是這樣一個山水如畫的寶地,曾經受制于產業落后和地理位置偏僻,長期備受貧困的折磨,是個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極度貧困村。
赤溪村三十多年間的滄桑巨變,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感觸*為深刻。
“當時村民們住的是茅草房,點的是煤油燈,吃的是地瓜加野菜,極度貧困成為赤溪村的代名詞。”回想起當年的貧困生活,杜家住至今仍覺觸目驚心,“如今的赤溪,卻徹底換了面貌,家家蓋起了新房,村里有了自己的學校、衛生院和福利院等,村民們不僅徹底脫貧而且安居樂業。”
但杜家住心里很清楚,這樣的轉變實在來之不易。一開始,采取“輸血”式扶貧,赤溪村的面貌沒有多大改變,“土地貧瘠,上面送來的樹木果苗、羊羔兔種都長不大,變不了錢。有的村民分到三只山羊羔,還沒養一個月,就把它們殺了熬湯喝。”
“后來整村搬遷,挪了窮窩,村民們的生活有了改善,但如何改掉窮業又成了難題。后來經人點撥,赤溪村*的優勢就是好山好水,為什么不好好開發這座天然‘銀行’呢?”杜家住介紹,赤溪村境內群山起伏,森林茂密,四季如春,雨量充足,常年云霧繚繞并遠離城市和工業污染,非常有利于白茶的生長和養分的積累。
借助于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赤溪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開始種茶養茶,扶貧的方式也從“輸血”變成了“造血”。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馬良輝,患有心臟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為了幫助他謀得生計,村干部立即幫他貸款5萬元購買了制茶設備。馬良輝說,有了這套設備,今年可以穩穩脫貧。
“90后”小伙子杜贏,是赤溪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后他放棄了在城里令人羨艷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和家人一同開起了村里*個制茶廠。為此,村里一口氣幫他爭取來福鼎市人社局和市農業銀行兩筆共20萬元創業基金和低息貸款。在杜贏之后,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到了赤溪村創業。
三十多年間,赤溪不斷轉變思維、創新方式方法,探索出了一條“自我造血”式的*扶貧路,真正改變了貧弱的命運。
小小的白茶葉,成了赤溪村脫貧致富的金葉。綠水青山,也成了赤溪村開發扶貧旅游資源的金山銀山。
提到白茶,則很難繞開福鼎。作為白茶發源地之一的福鼎,是白茶的重要產區,其白茶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一半以上,一直有著“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的美譽。而包括赤溪村在內的磻溪鎮則是福鼎白茶公認的*優質的生長地,是福鼎白茶*為正統、*為原始的發源地之一。
據介紹,磻溪鎮制茶歷史悠久,早在公元1279年,就有磻溪先人開始種植茶籽,并優選山間野生茶樹培育茶苗,以種茶為生。赤溪村很早就為外地提供茶葉原料,其茶葉歷史非常悠久。
近幾年來,作為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的白茶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以福鼎白茶為代表的一批白茶品種成了市場的“寵兒”。據了解,與其他茶類不同,白茶沒有炒茶的環節,鮮葉采摘后,輔以自然日光進行萎凋和干燥,自然而健康。
*評茶師張忠慧介紹,白茶不炒不揉、文火足干的特殊工藝,*程度保留了茶葉原有營養物質。“其制作說起來只有萎凋和干燥兩步,而恰恰因為制茶工藝簡單,反而更不好把控,對原料品質的篩選、對日光晾曬的把控、對干燥度的把握都需要高超的技藝。也正因如此,白茶能夠保留天然的茶香和口感,保留了茶葉的原生養分。”
為了更好地促進白茶的生產和運輸,赤溪村特地修建了2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5000多畝茶園都有了茶山道。此外,赤溪村還不斷創新思路,打造以旅游休閑、生態觀光為主的旅游產業。生態旅游的開發,讓赤溪村走出了一條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態美的“美麗鄉村”發展之路。
從“輸血”式幫扶到內外聯動“造血”式*扶貧開發,赤溪村的變遷是我國扶貧開發的一個生動縮影,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生動景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