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沒有美麗鄉村留住的美麗鄉愁,高質量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連日來,圍繞這一話題,代表委員展開了熱議。大家認為,推進鄉村振興既是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的戰略舉措,也是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的機遇所在,要推動高質量產業發展,打造高質量鄉村環境,創造高質量農村生活,讓鄉村跟上現代化建設步伐,繪出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畫卷。
推動高質量產業發展 打造鄉村振興強勁引擎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所在,離開高質量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個小辣椒,撬動大產業。”來自衡東縣的徐志毅代表聊起衡東發展黃貢椒等特色農業的故事,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在被譽為“中國黃椒*鄉”的衡東縣三樟鎮,成立了20多家黃貢椒種植合作社,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年產量達8000多噸。當地還利用土菜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打造黃貢椒特色產業小鎮。一碗肉厚味脆的黃貢椒,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稱號,也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黃金椒”。目前,衡東黃貢椒產業總產值達5億元,惠及農戶、種養戶10萬人。“我們把發展‘一鄉一品’‘一片一品’作為鄉村振興、產業扶貧的重點工程,形成了黃貢椒、湘米、湘蓮、油茶、柑橘等特色優勢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發展新路。”
“找準了路子,農業產業化會爆發出驚人的速度。”來自益陽南縣的孟祥勝委員也談起南縣10多年來的產業探索。10多年前,南縣就開始養殖小龍蝦,技術成熟,但分散在各地,沒有形成氣候。省里提出“一縣一特”“一片一特”的思路后,南縣豁然開朗,引進全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全縣推廣“稻蝦米”綠色立體生態化種植養殖模式,迅速形成了養、產、銷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2018年,全縣“稻蝦米”種植養殖面積達到50萬畝,綜合產值超過100億元。未來3年,可創綜合產值達200億元。一條特色產業鏈,帶動4萬多戶種植養殖戶發家致富,有力撬動了鄉村振興,也為南縣經濟打開了廣闊空間。
產業“強壯”了,鄉村就“強壯”了。代表委員們認為,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立足資源稟賦,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加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特色化、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實現農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培育高質量鄉村環境 讓“美麗資源”變“美麗經濟”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好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既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也是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直觀反映。
朱德超代表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關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問題。去年提出了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今年提出開展“千村美麗、萬村整潔”和“同心美麗鄉村”示范創建。“與二三十年前相比,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都面臨著巨大環境壓力,實現鄉村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環境保護機制,將綠色發展貫穿現代農業和鄉村建設的所有環節。保住和提升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實現讓農村留住人,把更多的城市人吸引到農村去旅游、創業。”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打開綠水青山轉化成真金白銀的通道。”代表委員們談道,要通過鄉村“環境革命”把美麗轉化成生產力,大力發展精品民宿、鄉村酒店、特色莊園、慢生活區、創意農業等農村新業態,促進養生經濟、運動經濟、休閑經濟蓬勃興起,形成“景美村強民富”的局面,將“美麗資源”轉變為“美麗經濟”。
“沒有鄉風文明,就沒有鄉村振興。”長期扎根基層一線的羅平代表說,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對產業、生態等“看得見”的地方做了明確要求,更對鄉風文明等“看不見”的地方提出了新要求。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要健全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一核多元”村級治理架構,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美麗鄉村成為令人向往的溫馨家園。
深化農村改革 激活鄉村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一塊閑置土地,以前每畝年均租金僅45元,通過土地“建設權證”改革,土地入市、農民入股,每畝地年均可獲得8000元分紅,收益增加了177倍。這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瀏陽永安鎮。
來自瀏陽的吳新偉代表說,瀏陽作為湖南省*一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區,近年來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出臺了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17項制度,探索出一條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瀏陽路徑”。瀏陽先后盤活土地資源9300余畝,整合涉農資金4650萬元,農房抵押改革發放貸款達19.7億元。通過改革,農村土地資源被有效激活、土地身價水漲船高,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尋求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增長點,必須依靠改革激發內生動力。”孟祥勝委員介紹,南縣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村大變了模樣。他特別提到,現代農業對金融資源的依賴性很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改革,讓農民和農業產業投資者不為“錢”所困。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流動的體制機制,使農業農村成為投資的“風口”。
事靠人做,業由人興。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龍四清代表談道,在湖南省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缺人”現象普遍存在,尤其缺少懂三農、懂市場、懂管理且能扎根農村干事創業的適用型人才。她建議,深入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通過互聯網遠程教育等方式,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教育,在短期內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普及和農民素質提升,為鄉村振興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土人才隊伍。同時,加快人才回流,吸引外出務工的青年農民返鄉創業。打通城鄉間人才雙向流動的通道,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的通道,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聚集更多高質量要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