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壩鄉安南村水磨房村麂子養殖基地,只見青松蒼翠,綠樹成陰,30余只麂子在承包的山林里相互追逐、覓食、嬉戲,這些被人工馴化后養殖的麂子托起了當地村民致富的一片新天地。
三壩鄉安南村水磨房村民小組地處偏遠山區,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低,由于受氣候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明顯,種養殖業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化,仍然處在小而散的自然經濟中,沒有形成短、平、快的產業優勢,群眾致富增收很慢。
丁益東是安南村一位不甘落后的村民,他時常探索帶領村民致富的產業路子。近年來,為發展安南村的優勢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群眾早日脫貧致富,丁益東結合安南村的地理和氣候優勢,積極尋找投資項目,走訪了省內外很多地方,他曾經嘗試過土雞養殖,但由于缺乏養殖經驗、 市場競爭力薄弱,抵御風險能力低等多種原因,土雞養殖不久就失敗了。但丁益東沒有氣餒,他認真總結經驗,通過充分的市場前期調查和論證后,發現安南村有著發展麂子養殖的絕好自然條件和氣候優勢,這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的致富項目,于是他成立了“香格里拉市益東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專門養殖人工馴化后的麂子。目前有5戶群眾加入合作社,其中3戶為*貧困戶。
剛開始時,丁益東多方籌集資金從外地引進了6只麂子。以前他從來沒有接觸過野生動物馴養,只有“摸著石頭過河”,邊學習邊養殖,他吸取上次土雞養殖失敗的經驗,多次到外地參觀學習養殖經驗,并買來大量的書籍認真學習養殖技術和防疫知識,他和妻子起早貪黑,每天守在基地里,認真跟蹤觀察麂子的生活習性,掌握它們的生活規律和繁殖特征,并認真做好記錄,很快由一名沒技術沒經驗的新手轉變成懂技術有經驗的麂子養殖專業戶,他根據麂子的習性配制飼料,按照麂子的大小及生活特點進行喂養,注意麂子長期的管理記錄和總結,根據麂子苗的日齡和疫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消毒免疫,總結制定了一整套實用的疫情預防方案,提高了麂子成活率,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麂大戶。
兩年前,丁益東進一步擴大了養殖規模,對750畝租用和自家的承包地進行了圍欄,并種植了大量的飼草,對麂子進行天然放養,每只母麂子1年產3胎,數量不斷增加,在短短兩年時間里發展到了30只,很多省內外商人找到他購買麂子,有人每只出價1.8萬元。但麂子屬于*保護動物,需要取得相關部門批準方可規模養殖銷售。目前,通過多方努力后,丁益東的麂子養殖基地獲得了相關部門頒發的《云南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及《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經營許可證》。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在談到未來的養殖規劃時,丁益東說,下一步合作社將按照“合作社發展、地方帶動、群眾受益”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讓更多的農民加入到麂子養殖中。合作社將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完善組織內部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提高麂子養殖品質和品牌意識,從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通過整合人才、資源、技術、營銷優勢,做大做強產業,促進合作社發展壯大。同時,合作社將結合*扶貧工作,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優化安南村的產業布局,加大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積極引導本村貧困戶發展產業,簽訂收購合同,給村里的合作社社員免費提供小麂子,讓社員去飼養,年底按照合同價格回收,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
丁益東滿懷信心地說:“合作社準備用5年左右時間,力爭達到300百只麂子養殖規模,其中基地養殖200只,農戶養殖達100只,真正把麂子養殖打造成富民增收的優勢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