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破解二元結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1月28日,廣東省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在廣州召開,馬興瑞省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8年廣東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解決農業農村突出問題,“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2019年,廣東將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等,加快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2018年成果 90個鎮、360個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
馬興瑞介紹,廣東加大產業振興力度,省財政自2018年起三年投入75億元支持粵東粵西粵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首批50個建設進展順利。*現代農業產業園增至4個。新增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扶持90個鎮、360個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嚴格抓好耕地保護,完成3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墾造水田16.32萬畝,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開展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行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8%。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省財政投入161億元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76.9%的自然村啟動農村環境基礎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4737公里,國省道新建改造277公里,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088公里,修復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740公里。
在農村綜合改革方面,佛山南海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清遠*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全省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收官,通過墾造水田和拆舊復墾帶動超過260億元資金投入農村建設,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化改革穩步推進。
此外,啟動“萬企幫萬村”“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返鄉下鄉創業,“三師”志愿者下鄉服務;實施“頭雁”工程,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2019年安排 新建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報告指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做優大米、生豬、水產品等傳統產業,做強嶺南水果、花卉等特色產業,做大休閑農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等新興產業,培育一批全產業鏈企業集群,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今年,廣東將支持新建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繼續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扶持100個專業鎮、1000個專業村發展特色產業,健全農產品及化肥、農藥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創建“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
與此同時,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產業化聯合體,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全面啟動新型鄉村助農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
打造1000個以上示范村
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優先在沿交通線、沿省際邊界、沿景區、沿城市郊區重點推進,滾動打造10-20個示范縣、100-200個示范鎮、1000個以上示范村,年底前基本完成人居環境基礎整治任務。同時,將著力完善農村水利、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啟動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基本完成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完成2000公里治理任務。
另一方面,將加快韶關、河源、肇慶等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范區建設,抓好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
加大鄉村建設用地指標供給
今年,廣東還將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包括:穩步推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快土地流轉和股份合作,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鞏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成果,推進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多種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土地方面,將強化宅基地和農房建設規范管理,大力推進拆舊復墾;加大鄉村建設用地指標供給,推行“點狀供地”模式,完善設施農用地政策,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強耕地保護,新立項高標準農田120萬畝以上,新墾造水田7萬畝。
報告還提出,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創新農村項目審批管理機制,提高鄉村振興資金使用效率。
培育5萬名新型職業農民
如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報告指出,一方面,推進“萬企幫萬村”行動,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實施新鄉賢返鄉工程,持續推動教師、醫生和“三師”志愿者等各類人才“上山下鄉”。另一方面,實施“粵菜師傅”等技能就業工程,打造我省就業創業的重要品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以上,支持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創業,鼓勵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投身農村建設。
此外,報告還提出,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和南粵黨員先鋒工程,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鄉村組織振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