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650公斤尾菜,這確實是個問題。
采訪湖北省人大代表熊緒興時,他通過微信發來了不少“現場照片”——
田間地頭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白蘿卜、紅蘿卜;公路或溝渠旁,隨意堆放著已發黃腐爛的蘿卜,“這還是在冬季,若天氣轉暖,這些尾菜腐爛變質,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所謂尾菜,是指新鮮蔬菜必須去掉的殘葉、殘枝,也包括那些“破相”的成品。采摘、運輸、加工、上架等環節中,都會產生尾菜,處理不及時,就會形成蔬菜垃圾,污染環境、滋生細菌。
如何破解尾菜等農業廢棄物帶來的污染?
熊緒興認為,目前局限于使用微生物處理辦法,需要農戶自費清收、轉運,然后集中處理。
他跟記者算了筆細賬:搜集、搬運0.5公斤尾菜到運輸車輛,需耗費3分錢,再運輸到集中處理地又需耗費4分錢,這樣算下來,650公斤尾菜就需耗費91元,約占每畝收入的1/7至1/6。“這對農戶吸引力不大,很難推廣。”
對于有的地方采用設立堆漚池方法,熊緒興則認為這也難破解尾菜污染問題,反而可能成為新的污染源。
熊緒興認為,大力發展蔬菜循環產業是破解尾菜污染的重要途徑。以荊沙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有2家蔬菜加工類企業,以“賣相難看”的蘿卜尾菜為原料,制作出蘿卜醬制品等13個系列產品,有的產品已打入了日韓市場,年出口近千噸,每噸價值13000元以上。
要推廣發展、形成產業鏈,配套措施就得跟上。如蔬菜加工企業的配套環保設施建設問題。
在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熊緒興在提出尾菜處理建議的同時,還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大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可實行政府與新型主體共治共建,或新型主體建設、政府適量補助的辦法。
熊緒興表示:“作為來自農業戰線的省人大代表,理應認真依法履職,為農業發聲、為農民代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