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紅寺堡區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大水漫灌造成了土地鹽漬化程度加劇。面對巨大的農業用水需求,有限的用水供給嚴重制約紅寺堡區產業發展。
“近年來,紅寺堡區通過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改變傳統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調整農作物結構,大力發展黃花菜、枸杞、中藥材等經濟特色農業,在破解當地農業發展缺水難題的同時讓農民脫貧致富。”1月27日下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紅寺堡區委副書記、區長譚興玲作為人大代表講述著近年來紅寺堡高效節水的成績。
“過去老百姓都種玉米,每畝地的用水量是500-700立方米,年收入300元-500元,高耗水、收益低。現在通過轉變產業結構,實施高效節水后,每畝地用水*多300立方米,且年收入達5000元-10000元,農民從中嘗到了甜頭。”譚興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政府建立了農業用水*補貼、節水獎勵機制及特色農業補貼,按90元/年·畝的標準,對實施高效節水的項目區田間設施維修管護、電費、水費、水損進行補貼,對在高效節水示范區內調整的多年生特色產業給予800元/畝的補貼。
“通過用水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譚興玲說。截止目前,紅寺堡累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6萬畝(其中:灌區內13.2萬畝,灌區外17.4萬畝),實際運行29.82萬畝,正在改造提升0.78萬畝。黃花菜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紅寺堡太陽山鎮因為黃花菜面積大、品質好,成為“中國黃花菜明星產區”;枸杞從無到有,已超過5萬畝;釀酒葡萄已達10.6萬畝,葡萄酒產值也達到4.5億元,釀酒葡萄集中的紅寺堡鎮,因此有了“中國葡萄酒*鎮”的美譽。
譚興玲建議,繼續加強政策引導,設立專項資金,大力推進高效節水發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從而加快推進紅寺堡現代化農業建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