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身體很好,每天都喝點土酒。”77歲的韋煥能紅光滿面,與農業農村部調研組一行圍坐在炭火邊,聊家常,嘮發展,一點兒也看不出年邁體弱。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是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屏南鄉合寨村果作屯人。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對百名“改革先鋒”進行表彰,韋煥能作為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探索者成功入選。
1980年2月,在韋煥能等人的組織下,合寨村民沖破體制束縛,11個自然村(屯)先后以無記名投票的形式直接選舉產生*屆村民委員會,并制定了《村規民約》和《禁垌公約》,在全國率先實行村民自治,以自己的偉大創造,揭開了中國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歷史序幕,開創了中國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先河。2010年5月,民政部辦公廳下文確認合寨村為中國*個村民委員會,韋煥能也成為中國*個村民委員會創始人之一。
在黨的領導下,合寨村不僅開啟了村民自治的大門,而且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以自己的創造和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基層民主建設的做法和經驗。2012年以來,合寨村以“黨領民辦、村民自治”模式開展屯級公共事務管理,各自然屯先后成立了黨群理事會,進一步拓展村民自治內涵,在屯級事務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改善村屯人居環境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一是堅持群眾的“事”群眾辦。屯里大事由聯合黨小組提議,黨群理事會議定,戶主會議商定,調動村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二是堅持群眾的“權”群眾使。在農村事務管理中,黨委、政府把握方向,引進項目資金,提供技術指導,不插手具體事務,把依法決策權、資金合法使用權、農村事務管理權放給群眾。三是堅持群眾的“利”群眾享。群眾的集體收入全部由村委依法安排,群眾的財政獎補資金全部按時足額發放,扶貧項目資金全部用到群眾身上,群眾可以組織實施的項目全部放給群眾來干。
近年來,合寨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廣西特色文化名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廣西生態科普示范村”“自治區衛生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加強基層治理的同時,合寨村高度重視產業發展。屏南鄉黨委書記陳錫豐說:“村里現在主導產業是種桑養蠶,再加上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今后發展的規劃將轉向農業觀光旅游方面。”
據了解,合寨村所在的宜州區圍繞實施桑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項目建設,大力推廣蠶、桑新品種及節本增效養蠶技術,做優做強桑蠶產業。據廣西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李如平介紹,2018年,宜州區桑園面積、產量、產值再創歷史新高,農民人均養蠶收入6500元以上,桑園面積、鮮繭產量連續13年保持全國縣域*。2018年12月,宜州桑蠶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列為廣西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成功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宜州區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也是‘中國村民自治*村’的誕生地。”宜州區委副書記班華任說,“宜州區會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