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植保植檢站報告在普洱市江城縣發現疑似草地貪夜蛾幼蟲危害,專家根據照片初步判斷其符合草地貪夜蛾幼蟲的典型特征。全國農技中心緊急派出調查組,赴害蟲發現地普洱市江城縣,實地查明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害蟲草地貪夜蛾已侵入我國。
1、發生概況
1月13日下午,在草地貪夜蛾*發現地云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寶藏鎮水城村現場調查發現,2塊玉米田出現危害癥狀,并發現幼蟲。根據田間危害癥狀和幼蟲特征確認為草地貪夜蛾幼蟲,證明該蟲確已侵入我國為害。在寶藏鎮水城村調查,田邊和中間都可見玉米被取食危害和草地貪夜蛾幼蟲,齡期2-6齡不等,以4-5齡為主。玉米有蟲株率5%-10%,蟲口密度百株5-10頭(達到普通粘蟲玉米苗期10頭的防治指標),高齡幼蟲單株一般有1頭,3-4齡單株高達4頭。寶藏鎮水城村見蟲玉米田面積4畝,玉米處于大喇叭口期;勐烈鎮橋頭村調查2塊玉米田,玉米處于七至九葉期,同樣見蟲,而同時調查的多塊處于乳熟期的玉米田,未見危害狀和幼蟲,證明草地貪夜蛾喜好取食幼嫩玉米。被害田塊附近的辣椒、小白菜、花期的蕎麥及其田間禾本科雜草等,均未見受害。寶藏鎮和勐烈鎮的被危害田塊,其中3塊覆有地膜,另1塊未覆蓋地膜雜草也較少。
2、田間危害狀及幼蟲形態
被草地貪夜蛾幼蟲危害的植株特征明顯,即葉片葉肉被取食后剩下葉表皮而形成半透明薄膜狀“窗孔”,或葉片呈大小不等的孔洞,剝開玉米生長點卷曲心葉可見大量害蟲糞便和藏身在其中的幼蟲,心葉被咬食呈破爛狀。幼蟲具備兩點主要辨識特征,黑或橙色頭部具黃白色倒“Y”型斑,腹部末節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身體多為綠色,具黑線和斑點,黑色背毛片著生原生剛毛(每節背中線兩側有2根剛毛),體表有許多縱行條紋。田間觀察,少量低齡幼蟲在葉背面,多數情況3齡以上幼蟲頭垂直向上匿藏在心葉內或葉鞘內側;具假死性,受驚動后卷縮成“C”型。
3、發生趨勢分析
由于草地貪夜蛾成蟲具有較強的遠距離遷飛能力,每晚可飛行100公里左右。受成蟲種群數量和風向風速影響,發生區域不確定性較大。初步判斷,目前云南西南部發現的幼蟲是首批成規模遷入的種群。1月14日普洱市瀾滄縣田間也發現高齡幼蟲危害,高空測報燈仍可誘到成蟲;1月14日德宏州盈江縣發現該蟲危害,推測云南南部會有更多區域逐步見蟲,并且廣西西南地區有可能同期發生。隨著天氣回暖,西南季風加強,進入境內的成蟲未來有進一步向華南和江南等其他區域擴散的可能。
鑒于草地貪夜蛾已侵入我國且呈快速擴散的緊迫形勢,云南、廣西、海南等種植冬玉米的?。▍^)應迅速組織開展大面積普查,摸清草地貪夜蛾發生危害區域范圍;南方省份設置高空測報燈、黑光燈和性誘劑監測點,密切監測當地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為指導科學防控提供可靠信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