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劉冬是一名三級傷殘退役軍人,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為救人被埋廢墟73小時失去左腿。退伍回到家鄉后,靠著一副拐杖,在深山中摸爬滾打發展生態養豬。多年來,已帶動深山區2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走進淅川縣西簧鄉臥龍崗村的騰龍林牧有限公司,占地面積差不多有三個運動場大小的標準化豬舍,一排排整齊劃一地呈現在眼前。很難想象,一個手拄拐杖走路不太方便的年輕人,在偏僻的山村創辦一個年出欄五六千頭豬的企業。劉冬說,想干點事兒確實很難,但趁年輕,要干就要把它干好:“我是在參加5.12汶川地震執行救援任務時受傷,左大腿高位截肢,2009年12月退伍回到家鄉,當時到內鄉牧原、鄭州、南陽等幾個豬場考察后,決定從事養豬業,采用滾雪球的方式往規?;l展。”
2010年,他和媳婦一起開始租地,蓋豬舍,買種豬,從飼養10頭母豬起步,實行綠色養殖。經過幾年來的艱苦發展,劉冬的豬場年出欄無公害商品豬5000多頭,并獲得“全國農技推廣科技示范場”榮譽稱號。為了讓村民脫貧致富,劉冬2013年成立了淅川縣龍崗農牧專業合作社,為當地農民提供生豬養殖、技術、防疫、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并設立免費服務電話,為當地農民解決養豬難題。在他的帶動下,周邊200多戶農民從事養殖業:“給他們發送仔豬、在仔豬成長過程中派技術員定時去防疫、管理,商品豬成長后我們會回收銷售,通過我們賣到雨潤、雙匯公司,把會員養豬的風險降低到*小,從根本上解決當地一部分農戶的增收問題。”
身為殘疾人的劉冬,知道殘疾人生活不容易。為此,他從當地招來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對他們進行培訓,安排崗位就業,解決他們的增收問題。2015年上半年,劉冬在自己豬場*困難的時期,仍然給本鄉40戶殘疾人免費發放仔豬,幫助殘疾人增收。劉冬表示:下一步會增加豬場的規模和先進設備,不斷完善技術人員的培訓,把養豬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