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期間,各地都要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剛開始的時候,群眾還感到新鮮,然而年復一年,一些活動流于形式,逐漸地失去了吸引力。
然而,簡單重復地送文化下鄉,不如讓群眾成為鄉村文化活動的主人。一個小小的村莊,之所以能把文化活動辦得紅紅火火、風生水起,就是因為這里的村民不是文化下鄉的看客,而是文化活動的主人。
他們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用群眾的語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由群眾親身演繹新時代的生活故事,為傳統民俗文化注入新血液、賦予新內涵。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馬莊村調研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并為馬莊村基層文化建設“點贊”。
如何讓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主人呢?業內人士認為:一是要引導鄉土文化能人舉辦公益文化活動。各村都有文化能人,不乏吹拉彈唱等各方面的人才,但是他們無人組織,只能散兵游勇似的活躍在農村喜慶活動上。縣鄉文化部門應該把這批人組織起來,加以培訓引導,讓他們投身到鄉村文化建設上去。
二是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民風。農村文化活動,一般會選在節假日期間或是農閑時候,因為這個時間點,農民都有空閑時間。但近年來,一些村民農閑人不閑,喝酒、賭博、玩游戲等,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他們沒有像樣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級各部門要廣泛宣傳,讓村民認識到節假日期間,不但在“物質上”要過節,在“精神上”也要過節,要積極參與到村級文化活動當中去。
三是讓群眾演群眾,讓群眾成“明星”。鄉鎮文化站要用好村莊小廣場,搭建“鄉村大舞臺”,就地取材,說身邊事、寫身邊人、演身邊戲,自編自導自演,創作出更多反映農村農民生活、具有地方特色、深受農民歡迎的文藝節目,鼓勵婆媳同場表演、父子一起登臺、鄰里同唱一首歌,讓農民成為主角,成為“明星”。
四是縣鄉政府要有扶持獎勵政策。有的縣鄉政府以前曾出臺一些文化建設獎勵政策,但光有政策,沒有落實。縣鄉政府要像抓經濟建設那樣去抓文化建設,讓鄉村文化能人有面子、有里子,以帶動、激勵大批的文化能人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讓千千萬萬個馬莊村在廣袤的田野上井噴而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