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被稱為“文化的活化石”。當前我國現代化進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或就近城鎮化,在“城進村退”的局面下,傳統村落正加速消失,合理開發和科學保護迫在眉睫。
“每兩天消失一個!”
“傳統村落差不多每兩天就要消失一個。很多地方初見時還原汁原味,幾年后已面目全非或不復存在。我們再也等不起了!”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表示,在法律法規缺位、保護標準缺失、保護經費缺乏的情況下,隨著村民無規劃自建房、商業驅動下開發性破壞增多,加上村落“空心化”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許多傳統村落正遭遇生存危機。
《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2017)》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村落的數量急劇下降,部分損毀較為嚴重。以長江、黃河流域調查數據為例,2010年這些地區傳統村落僅存5709個,較2004年減少3998個。
此后,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對這些地區納入考察范圍的1033個村落進行回訪調研,發現又有近半消失,部分尚未消失的傳統村落由于各種原因損壞嚴重,存續艱難。
2012年8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原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決定成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
幾年來,經摸底調查和委員會評審認定,先后有4批傳統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12月10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名錄發布,共有2646個村落擬入選。
我們走訪湖南部分傳統村落了解到,在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中,仍存在規劃不明、多重管理、保護意識不強、資金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部分保護流于表面,部分雖入選名錄卻疏于管理,衰落現狀令人擔憂。
“沒人管”“一刀切”“空心化”
我們走訪湖南省祁陽縣龍溪村、藍山縣虎溪村、寧遠縣下灌村等村落發現,保護開發工作已逐步展開,但仍面臨“保護性破壞”、責任主體不明、資金缺乏、人才缺失等困難。
存在“保護性破壞”問題,張冠李戴、“一刀切”現象嚴重。胡彬彬告訴我們,傳統村落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湘西吊腳樓古樸靈秀、徽派建筑精致典雅。
但有些地方通過商業運作搞旅游開發,要么將原建筑拆了建新,要么統一“穿衣戴帽”,往往“一刀切”、簡單化,胡亂抄襲一通,導致“徽派風”“民國風”等泛濫,在“保護”中造成破壞。
責任主體不明,都在管又不知誰能管。祁陽縣龍溪村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中有座占地50畝的湘南民居特色宅院,掛有三塊“國字號”招牌:“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三塊牌子分屬不同部門。
當地干部告訴我們,看似三塊牌子能帶來三重保障,“但每個部門都自有一套規劃,保護和修復時,動了這里不能動那里,反倒成了三重障礙”。
資金缺口較大,有專項但見不著錢。藍山縣虎溪村位置偏遠,于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由于保護方案遲遲得不到落實,目前只修復了村里的古宗祠。
我們實地走訪發現,古宗祠內堆放著腳手架和建筑材料,40多座古民宅基本閑置,目前已雜草叢生、破敗不堪。虎溪村村支書黃德生告訴我們,修復整個村子要花一大筆資金,需要專業機構評估.
“一直聽說有項目,卻遲遲不見行動。”
傳統村落保護缺乏人才和人氣。我們走訪發現,傳統建筑磚木結構、純木結構較多,獨具特色的雕花是建筑亮點,但許多已腐朽敗壞。受訪者向我們坦言,目前懂雕花技術的師傅已難覓蹤跡,技術傳承難以為繼,可能會越修越不如以前精美。
此外,木結構建筑需要人常年居住保養才能持久,“現在鄉村空心化嚴重,平日只有一些老人生活,房子空著自然就壞了”。
“有人氣,村落才有生命力!”
解決傳統村落開發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需要落實主體責任,多部門聯動協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同時,只有增強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吸引人員回流返鄉,才能保護建筑,留住“鄉愁”。
針對傳統村落保護中存在的“多部門都可管,但不知誰在管”和“全面修復須多部門層層管”等問題,要摒棄住建部門牽頭,文化、環保、農委、財政等部門“旁觀”的心態,也要改變各自為政、相互掣肘的狀態。只有多部門聯動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取得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尊重當地風俗文化。我們從文保部門了解到,傳統村落開發方案不少流于形式,大同小異,難以體現地方特色。
祁陽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村鎮辦主任李平華說,現在村落搞開發,都有一炮打響、“大范圍傳播”的想法,一門心思堆砌傳統元素,導致同質化非常嚴重。
保護建設過程要公開,讓村民有知情權和參與感。胡彬彬調研發現,當今許多人離開鄉土,遷入城市,既有就業的原因,也有對家鄉感情變淡的原因。
這一方面是因為在家鄉建設發展中自身缺乏參與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合時宜的建設破壞了故鄉的風貌,讓群眾的“鄉愁”逐漸消失。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老百姓都感覺不是自己的家鄉了,怎么還會在意村落保護呢?”
發展鄉村經濟,吸引人才和資本下鄉,增強村落自身“造血”功能。黃德生表示,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終要立足于鄉村發展,建筑維修得再好也是冰冷的。
“保護傳統村落,*根本的是發展鄉村經濟,吸引人員返鄉下鄉,讓村子活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