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結天下,井然人家”,才下合肥至義井的高速,路邊便看到義井鄉(xiāng)的宣傳標語。地處江淮分水嶺北側屬于淮河流域的安徽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鄉(xiāng),近年來也辦起了櫻花節(jié)、葡萄節(jié)……原來鮮有人知的“義井”正奮力積攢著名氣。
記者來義井鄉(xiāng),是奔著杜崗村的瓜蔞籽。近幾年吃慣了某品牌的瓜蔞籽,感覺其外殼不像傳統(tǒng)瓜子選用的西瓜籽那樣堅硬傷牙,而且口感更香。雖然時而吃到“走油”發(fā)苦的瓜蔞籽,但還是樂意吃,以為這是瓜蔞籽產(chǎn)品的痼疾,無可避免。今年春節(jié)前,偶然嘗到合肥本土的瓜蔞籽。真是人比人氣死、貨比貨該扔。這瓜蔞籽竟然沒有一粒變質走油,而且粒粒飽滿,一嗑就開,絕無畸形,香味更濃,正如其包裝袋上所言“形均勻、豐腴、飽滿,味綿潤、香脆”。原來,吃瓜蔞籽并不一定要忍受其“走油”之苦,瓜蔞籽味道原本可以更美的。
按照印在包裝袋上的手機號碼,記者立馬聯(lián)系讓他郵寄。頭天晚上下單,第二天中午就送到了記者住的小區(qū)。一聊才知道,這是當?shù)剜l(xiāng)里為了扶貧,讓貧困戶在房前屋后種植的。因為2017年*次試種,產(chǎn)量有限,還沒有實施網(wǎng)上銷售。記者聯(lián)系的手機號碼,正是鄉(xiāng)里的一位扶貧干部,名叫韓祖兵,送貨上門的也不是快遞小哥,而是他在合肥工作的弟弟,開私家車沿高速順道帶過來的。這位弟弟主動介紹起這瓜蔞籽的特質:“你吃這瓜蔞子粒粒飽滿吧,那是因為我們要求貧困戶上足底肥,而且是農(nóng)家有機肥,沒有激素;超市里許多瓜蔞籽之所以走油發(fā)苦,是收購環(huán)節(jié)太多,原料積壓時間太長,又保管不善造成的。瓜蔞籽炒制工藝很講究,我們今年從貧困戶手里直接收過來,委托安徽潛山縣一家瓜蔞籽廠家代加工,綜合成本很高,250克一袋賣你25塊,只是保本銷售,是為了打品牌呢。”記者訂購的是椒鹽、奶油兩種口味,他主動給記者免費送了原味、話梅味各一袋,讓記者品嘗提意見。當記者聽說他們這瓜蔞籽已經(jīng)少量進入合肥超市,并將在今年發(fā)動更多貧困戶更大范圍種植時,便主動告訴他,改日記者帶兩位朋友去他們的種植地考察一下,看看有沒有合作空間。他連聲道謝后走了,記者想,這不僅是幫助貧困戶脫貧,也是幫助記者吃瓜蔞籽脫“苦”呢。
不久后的一個上午,韓祖兵親自跑到記者辦公室,急著想聽聽記者對今年瓜蔞籽銷售的意見。原來當時正是瓜蔞籽采收時節(jié),雖然早有過微信聯(lián)系,可記者這還是頭一回見到韓祖兵。韓祖兵作為鄉(xiāng)里包聯(lián)杜崗村的干部,為了幫村民做點事,幾年來吃住在村里。為了幫村民脫貧,老韓幾年前親自示范種植了十幾畝葡萄,成功了以后才交給了村民打理。去年,杜崗村*次辦起了葡萄節(jié),500畝葡萄實現(xiàn)了在地銷售。后來,老韓又試種了瓜蔞籽,村扶貧驛站開發(fā)的原味型、奶油型、話梅型、焦糖型、椒鹽型、清茶型、薄荷型等口味和瓜蔞籽油等特色產(chǎn)品深受顧客歡迎。村民種植瓜蔞籽實現(xiàn)每畝純收入超5000元。這下子可是激發(fā)了村民的熱情,今年全村瓜蔞籽產(chǎn)量*突破了10萬斤。
“農(nóng)戶勢單力薄,可禁不起折騰,你不試種,村民不敢冒險啊。但今年一下子收獲了這么多,如果賣不掉,我可吃罪不起啊!”記者完全能想象老韓身上的壓力。近年來,老韓在村里發(fā)展起葡萄種植、稻蝦混養(yǎng)、瓜蔞籽種植等龍頭產(chǎn)業(yè),帶動鄉(xiāng)村旅游,助力村民脫貧。在全縣幾十個扶貧驛站中,杜崗扶貧驛站*個實現(xiàn)了全部4名工作人員自發(fā)工資。老韓說自己55歲了,“總感覺能為村民辦事的時間不長了”,因而倍加珍惜時光。
雖然扶貧驛站隔壁就是飯店,可中午老韓還是親自下廚,就在扶貧驛站里拼起4張小桌子請吃農(nóng)家“鍋巴飯”。飯后他激動地帶記者村前村后轉悠。瓜蔞籽種植已經(jīng)由去年的房前屋后變成了整塊大田。鉆進搭起預制水泥桿的地里,抬眼往上,滿眼鉛球般大小的瓜蔞籽,碩果累累,蔚為壯觀。老韓介紹:“一個果子里,凈瓜子可采收一兩多。”一塊地邊插著某藥廠的牌子,原來,瓜蔞籽皮和根都能入藥,賣給亳州中藥材市場,所以杜崗村也吸引了上海一家藥廠來此租地種植中藥材。葡萄園邊,老韓設計的長廊,葫蘆上刻唐詩宋詞,引發(fā)了游人的興趣。老韓興奮地計劃明年要把長廊加長。一片稻茬田四周,挖掘機正忙著開挖深溝,為著改善明年的灌溉條件。老韓說這是村里的稻蝦混養(yǎng)基地,中午記者們吃的儼如泰國香米的優(yōu)質大米,就產(chǎn)自這里,賣四塊多錢一斤呢。“現(xiàn)在連隔壁淮南市壽縣大順鎮(zhèn)也跟著我們搞稻蝦混養(yǎng)了!”老韓指著一路之隔的一片稻茬田自豪地說。
大井水庫(非水源保護地)邊,老韓已經(jīng)建起了一排民宿,百把塊錢住一晚,生意不錯。房屋前一株棗樹引起了記者們的注意,雖然已經(jīng)落光了樹葉,可碩大的體量還是讓人仰視。一注意才發(fā)現(xiàn),樹上竟然還有一只斑鳩在孵窩,見記者們一行人樹下喧鬧,兀自淡定不起身。樹身的標牌顯示這是一株百年棗樹,一年鮮果采收能有500斤。見泡在酒壇里的大棗足有乒乓球大小,記者驚問:“是泡漲才這么大嗎?”“不是,鮮果就這么大呢!”成群的麻鴨、白鵝在塘中覓食,一畦畦“黃心烏”菠菜芫荽青蒜郁郁蔥蔥……老韓打算進一步利用附近的千年古槐、鳳凰古橋、嚴家祠堂等古跡,沿水庫邊擴大民宿經(jīng)營。臨走,一行人上了車,值守民宿的一對老夫妻卻追著跑過來,懷里各抱著一只大冬瓜,說是從地里現(xiàn)摘的,可好吃呢,說什么也要送給記者們,給錢卻怎么也給不掉。
如此古樸的民風,如此發(fā)奮苦作的人,杜崗怎不讓人滿懷希望?
農(nóng)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nóng)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