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數據,同比上漲1.7%,漲幅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至此,中國已連續兩個月物價漲幅回落。有人認為,這是出現通貨緊縮的前兆。對此,有關方面專家強調,不能簡單地把物價漲幅回落等同于通縮,2019年物價溫和上漲趨勢可預期,中國有能力實現全年經濟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
不必過于擔心通縮
從2018年12月起,CPI漲幅已連續兩月回落。有人擔心,2019年中國將有可能出現通貨緊縮。對此,多位專家給出了相反的意見。
有關專家指出,通縮有其特定含義。一般認為,通縮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物價普遍的持續的下跌;二是貨幣供應方面持續的收緊。同時出現這兩類狀況,才能說有了通貨緊縮的基礎。據此來看,雖然1月份CPI漲幅回落,但仍在上漲,而且從百姓的感受來看,可能漲幅還更高些。更進一步考察,從結構上來看,鮮果、蔬菜價格漲幅還不小,醫療、教育培訓等服務領域的價格上漲比較多。
從PPI來看,1月份環比下降。針對2019年PPI變動的情況,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此前表示,從國際上來看,中國已經是進出口大國,特別是在生產資料方面,四季度以能源產品為主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比較多,都對我國的PPI有影響。“現在的宏觀經濟研究、物價的研究不能只看國內,還要看國際。”
“一些媒體擔心的‘通貨緊縮’,從近10年來看,我國全局的通貨緊縮就沒有發生過,但個別年份有結構性的緊縮因素。從今年看,這個詞可以說很不得當。”寧吉喆說,“今年物價溫和上漲還是可以預期的。”
物價溫和運行有基礎,影響物價的因素有哪些?
寧吉喆對此分析,決定CPI變化*關鍵的因素是供求關系的變動,包括工業消費品和農產品供求。“價格的背后是供求關系,我們深入地去分析供求關系,也就了解了中國價格的基本走勢。”寧吉喆說,“我們糧食產量穩定,有豐富的農產品供給。工業消費品供求平衡態勢總體穩定,很多工業消費品從總量上都是供大于求的,現在要更高標準要求質量上提質升級,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消費需要。”
他進一步強調,當前國際環境具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內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月度乃至季度一些指標可能會發生波動,這種波動有時是上漲、有時是下降,這都是正常的,不必過于擔心,關鍵是要看全年、看走向、看趨勢、看潮流。“2019年,我國經濟危中有機、穩中趨進,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多位專家分析認為,2019年物價溫和運行有基礎。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逆周期”的宏觀政策。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逆周期調節有很強的針對性,主要是對沖下行壓力,在結構上采取措施。今年以來,已經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減稅降費、鼓勵消費,以提振需求。另一方面,實施定向降準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提高流動性。此外,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也有利于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民眾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供給,這將有力地改善供求關系,為價格穩定提供支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