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何堡村,缺少耕地和資源。近年來,在自治區、市、縣三級扶貧政策的普惠下,貧困戶產業發展、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幫扶工作,何堡村走上了發展新階段。
春節過后,記者走進何堡村,訪農戶、聽民聲,感受百姓的精氣神,尋訪脫貧路上的精彩故事。草畜產業成支柱產業
“吆食……”每天,村支書張廣田總要去自己創辦的聚心養殖專業合作社轉一圈,牛棚里的小牛聽到這聲吆喝,陸續走向張廣田。
產業要發展,村干部要帶頭。何堡村靠近大山,種植的苜蓿和玉米面積很大,這些都是養牛的好飼料。2016年,張廣田開始養牛,并成立了聚心肉牛養殖合作社。同年2月,*批來自澳大利亞的安格斯黑牛運到何堡村。
看著這些“金貴”的小黑牛,一些村民不敢養,怕養不好。張廣田把沒有飼養能力的5戶村民的22頭牛接到合作社代養,每頭牛每年分紅1000元。三年后,牛長大好養了,村民再拉回家自己飼養。
幾年來,張廣田把養牛的“絕招”都一一傳授給村民,依托合作社給群眾提供貨款、免費加工飼料、指導養殖技術,何堡村的養牛產業開始芝麻開花節節高。
現在,涇源縣引進的純種安格斯牛有兩萬多頭,成了西北安格斯種牛養殖*縣,縣政府與天山牧業簽訂了收購合同。天山牧業以高于市場價20%的價格收購。
“現在要把牛的鞏固率提高,把牛的養殖數量提上去,只要有交售的牛,就不愁賣。”張廣田說。
養的牛多了,技術和防疫也要重視。
2018年,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掛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依托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宣講脫貧政策,把各類傳染病、慢性病、人畜共患病的防治知識教授給村民。村民何銀錄感慨道:“要是能早點學到這些知識,牛的日常管理就不會那么麻煩了。”村民陳小嘎一年下來,牛由6頭發展到13頭,成了村里的養殖大戶。如今,全村共有128戶養殖戶,肉牛存欄687頭,戶均5頭,成了草畜發展示范村。村民居住環境大改善
“一部分村民家里有安全住房,留下幾間土坯房放置雜物,覺得沒什么不安全的。”看著這些安全系數不高的土坯房,*書記尚瑞軍急在心里,他和其他村干部一遍遍進戶宣傳,29戶村民陸續將土坯房重建。
2018年,何堡村人均收入超過7000元。但村里還有一戶貧困家庭牽動著扶貧干部的心。65歲的郭根虎和88歲的母親一起生活,由于郭根虎殘疾,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幫扶干部一起籌措資金,給他們蓋了一間新房,床單和被套都換成新的。
在幫扶干部出力的同時,郭根虎還將兩頭牛托養給了兄弟郭建軍,每年還可以參與養牛分紅。
如今的何堡村,環境干凈整潔。村干部介紹,去年,村里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對衛生情況良好的家庭在村民大會上提出表揚,對衛生情況較差的進行批評,村民逐漸形成主動清掃的習慣。
春節期間,村民們把幫扶干部請回村子,歡歡喜喜過脫貧后的*個新年。
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決定新年里再爭取項目,擴大村民的養牛規模,重點從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疾病防控、水質監測、病媒防治等方面做好村民的健康工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