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鎮萬勝壩社區莼菜基地,莼菜葉鋪在水面上,藏在水下兩三厘米的莼菜,已經成為了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金苗苗”,莼菜田變成了“聚寶盆”。這樣的變化是當地通過引進科技資源發展而產生的。
莼菜是一種多年生水生植物,因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有著“水中人參、植物胎盤”的美稱。不過,莼菜對生長環境特別是水質的要求極為苛刻,國內僅有太湖流域、湖北、重慶有少量種植。萬勝壩社區正處于重慶莼菜種植區域的核心區,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莼菜,但因缺乏技術、品種老化等原因經濟效益差,種植面積不大。
為解決莼菜種植的技術難題,萬勝壩社區在石柱縣科委的幫助下,引進“三區”科技人才、重慶市莼菜科技專家大院首席專家、西南大學劉朝貴副教授的莼菜創新團隊,指導村民莼菜種植技術。
莼菜很嬌貴,不能打農藥,不能施化肥,但莼菜田是野草*喜歡的地方。怎么清除雜草呢?經過專家“會診”,在每畝莼菜田放養10-15條體重1斤左右的草魚,草魚成了莼菜田的“除草工”,既解決了雜草的問題,也讓莼菜的品質更好。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先后實施了莼菜智慧農業基地建設、莼菜提純復壯和豐產技術研究、莼菜病蟲害防治技術、莼菜田養魚技術研究等科技項目,開展技術培訓指導300多場次,使莼菜種植面積從*初的300多畝增加到1300畝,從畝產不到600公斤增長到1000公斤。
莼菜種植面積擴大了,產量提高了,但莼菜僅作為蔬菜食用,產品附加值低,2013年每畝收益4000元左右,效益并不高。該如何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萬勝壩社區引進重慶潘婆婆莼菜科技有限公司到莫家坳建設生產基地,開發莼菜深加工產品。
4年來,重慶潘婆婆莼菜科技有限公司與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3個聯合實驗室,累計投入研發經費1100多萬元,開發莼菜美容產品、保健品、飲品等20多個,注冊商標37個,獲得專利授權16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開發重慶市高新技術產品2個,公司也被認定為重慶市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潘婆婆公司以“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莼菜種植戶帶地入股專業合作社,公司保底價收購莼菜,年底合作社給種植戶股金分紅。2017年,合作社分紅30多萬元,莼菜種植戶實現每畝收益1.2萬元。
千畝莼菜田猶如粒粒珍珠散落在公路沿線和太陽湖畔,青山、綠水、莼菜田、土家民居構成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也讓毗鄰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的湖泊和核心景區的萬勝壩社區,有了發展旅游的基礎。
萬勝壩社區支部書記侯國燕介紹,萬勝壩社區引進科技資源壯大莼菜產業,實施了莼菜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現在轄區內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個,建成*出口莼菜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出口黃連質量安全示范區,2017年實現農業收入0.11億元、旅游收入0.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5萬元,成功入選農業部“2017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村民足不出村創業致富,整村實現脫貧,莼菜田真正成為村民的聚寶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