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市,隸屬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長白山東麓,圖們江上游北岸,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境內國境線長165公里。這里是圖們江和海蘭江的發源地,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優良、民俗風情濃郁,素有“長白山下金達萊、*美中朝邊境線”之美譽。
近年來,和龍市搭乘“互聯網+”的春風,從自身自然、社會現實條件出發,選擇將發展共享農業作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騰飛的破局手段,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的展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所謂共享農業,一般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共享涉農資源,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優化和利用,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現代農業經濟活動的總和。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相比于傳統的農產品供銷模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吃自己親手種植出來的果蔬。通過土地、果蔬的認養,忙碌的都市人可以參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在果實成熟時,可以帶上家人,一起享受充滿農家樂趣的假日休閑。
以共享農場、共享稻田等為代表的共享農業的出現,滿足了這一不斷壯大的需求。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把城市人和農場主連接起來,實現城市人線上認養農場,從定制、種植、儲運、直供,全產業鏈都由農場主負責。這樣,使城市人與農場主達成合作,建立一種收益共享的模式。這一共享模式的價值并不只有農產品,它還能與旅游、養老、文化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它把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市場,以體驗、互動項目為賣點,將特色農產品、旅游景點、風情民宿進行整合包裝,再打包兜售。
“在消費需求的倒逼下,農民必須主動提升農產品安全標準,用環境友好的方式對待土地和作物,唯有保證農產品的優質,才能換取市場的優價。”品牌學者、中國國家品牌網專家尹杰表示。發展共享農業的條件已經成熟。從技術上看,網絡、數據、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現代物流技術的日益完善,完全可以支撐共享農業的發展。文化基礎上,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資金上,資本對于共享經濟的熱度沒有降溫。此外,國家戰略明確把共享經濟作為一個重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發展共享經濟,和龍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和龍是圖們江、海蘭江的發源地,是“世界長壽之鄉”“世界老年宜游城市”,首批*生態建設示范區之一,與日本北海道同在北緯42度,年平均氣溫在5.6攝氏度,植被覆蓋率達96%,森林覆蓋率達87%,是全國空氣和水質量*的城市,被聯合國開發組織確定為“中國高科技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及深加工示范區”。
其中,400平方公里平崗綠洲位于世界農業黃金帶,是*的有機水稻之鄉。和龍一直以來以水稻為主要作物,發展有機綠色農業,和龍大米源于史載的“盧城之稻”,為亞寒帶稻米*種,是古渤海國進貢大唐王朝*奇珍,原名為“龍成之稻”,意為龍脈之水孕育而成,為避免大唐天子忌諱故改名“盧城之稻”——蘆為江邊葦,去草方為稻,灌龍脈之水,土蘊而成之。“盧城之稻”產自渤海國顯德府中京城附近,也就是現在和龍的平崗綠洲,這是歷史上有文獻記載*早的貢米。支邊時期,家喻戶曉的“海蘭江畔稻花香”隨著《紅太陽照邊疆》在這里傳唱,周恩來總理頒發和龍大米為“水稻獎金獎”。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和龍,對該市光東村民俗文化和有機大米產業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指出“糧食安全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同時也要打出品牌”。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和龍市市認真謀劃發展思路,以民俗文化為依托,以優質大米產業高端化發展為突破口,大力實施“地標”保護,“綠色、有機、無公害”資質認證,著力打造區域品牌,實現了優質大米產業的“彎道超車”。
除去優良的農業基礎,和龍市還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能夠為共享農業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內容組合。
和龍是世界長壽之鄉、*生態示范區、中國十佳宜居縣城,境內旅游資源極其豐富,擁有延邊仙峰國家森林公園、金達萊民俗村、仙景臺*風景名勝區3處國家3A級旅游景區;金達萊民俗村、光東村、青龍漁業3處省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龍門湖*水利風景區、延邊仙峰國家森林公園、古洞河國家濕地公園、圖們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泉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紅旗河*水利風景區、仙景臺*風景名勝區、渤海中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八處“國字號”園區坐落其中,譽為“和龍八景”美名遠揚。2015年和龍市獲評吉林省*旅游市,2016年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量16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32億元。
對于共享經濟的發展,和龍有著明確的規劃。和龍市政府方面表示,未來將加快促進和龍市大米產業同第三產業融合,推動共享稻田等創新模式,實現“互聯網+大米產業+休閑旅游”。加強產業融合,延長大米產業鏈,拓寬大米產業發展空間和潛力。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民宿游,依托和龍市大米農耕文化,打造“和龍大米文化節、農耕體驗季、定制農業”以及“大米博覽會”等具有和龍特色的休閑旅游品牌,吸引消費者前來消費體驗,促進和龍長白山泉水大米產業的提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