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農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記者近日在龍陵縣農村采訪欣喜地看到,當地“生態經濟”紅紅火火,連綿的群山變身為“綠色銀行”,為深山里的農民帶來滾滾紅利。
龍陵縣以轉型發展為抓手,確立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和生態產業富民戰略。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實現綠化與產業同步,生態與效益并行,走出一條綠色產業基礎上的農業現代化路子。
山間坡頭,一棵棵核桃、褚橙在風中搖曳,一片片茶葉、石斛生機盎然;人勤巧干激活了“綠色銀行”,帶來山綠人富。房前是核桃、茶葉,屋后養蜜蜂、胡蜂,是龍陵縣很多村寨的景象。平達鄉黃連河村依托龍頭公司養殖中華蜜蜂1258巢,帶動200余戶建檔立卡戶養蜂,有了穩定的收入。年過七十的傈僳族養蜂老人胡連聰日子過得很充實,60多巢蜜蜂平日不用多管,每年收夏、冬兩季蜜,所產蜂蜜留下一些自家吃,剩下的每年可賣3萬多元,加上林中采摘野生菌收入,全家年收入達5萬多元,摘去了貧困帽,過上了好日子。
龍陵縣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三大生態綠色產業,即突出“特色+綠色”,催生“精品農業”;打造“綠色長廊”,做大“觀光農業”;致力于持續發展,培育“循環農業”。按照“圍繞龍頭、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連片開發”的發展思路,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優質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先后流轉土地8.01萬畝,建立各種農產品種養基地50多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467個、民營企業1.35萬戶,擔綱發展種養加工業,帶動了產業提質增效。全縣石斛種植面積810萬平方米、褚橙掛果面積8100余畝、核桃種植面積51.3萬畝,黃山羊存欄20.14萬只,產業貢獻率正在釋放出來。去年實現農業增加值22.18億元,增長6.2%。
為了延長產業鏈,提高林業產業的附加值,龍陵縣大力實施農(林)業“接二連三”工程,煅造“綠色引擎”,著力培植“公司+基地+農戶”“民營資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林)地入股+新型經營主體”等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等主體融合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為農民提供訂單生產等系列化服務;以資本經營和優勢產品為紐帶,推進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
在龍陵縣金戈土特產品加工廠,核桃油的香味撲鼻而來,一瓶瓶核桃油在歡快下線。業主寶金安指著車間里的一袋袋干殼核桃說:“廠里與碧寨鄉的核桃專業合作社對接,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一年可收500噸干果,激發了農民種植核桃的積極性。”這家工廠年加工干核桃500余噸,產品有金戈核桃油、核桃仁、核桃殼工藝品等10多個品種,產品俏銷市場。
碧寨鄉核桃種植面積已達6.8萬畝,投產面積4.6萬畝。但以往當地農民種植核桃“不成產業、沒有規模、銷路難尋”。如今,碧寨依托龍頭企業已形成從種植到加工為一體的核桃產業鏈。該鄉為鞏固產業脫貧成果,拓寬農戶收入來源,實施了退耕還林(核桃),在核桃林中套種牧草、中草藥等,創建了萬畝現代特色林業發展扶貧示范園區。去年,碧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7元中92%來自“綠色銀行”。
綠色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財富、宜居就是福祉已成為龍陵縣全民共識。為了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象達鎮勐蚌村先后引進了萬畝車厘子、千畝重樓基地、栗果豬養殖、年產200噸虹鱒魚等產業項目。目前,已種植車厘子3000畝、中藥材1500畝(重樓500畝)、投放虹鱒魚30萬尾。引進龍頭企業3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和農業開發服務中心1個,共流轉土(林)地5000余畝,栗果豬存欄3100頭,黃山羊存欄2000余只,扶持蕎麥系列產品加工小微企業2個,生產的蕎酒、蕎面馃、苦蕎茶等產品俏銷市場。貧困戶和土地流轉戶勞動力被優先安排到種養殖基地打工,既有了工資性收入,又有了地租收益。
好生態帶來好“錢”景。如今,龍陵縣有100多家農家樂分布在全縣四條生態康體旅游線路上,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業主賺得缽滿盆溢,火了一方經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