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那邊下單,我這邊馬上下田砍甘蔗!”通過京東快遞小哥,廣州市民可以足不出戶嘗到地道的南沙甘蔗。近日,記者從廣州南沙欖核鎮農辦了解到,今年欖核鎮2.6萬畝蔗田收成喜人,共產出20.8萬噸果蔗,且質量上乘。面對豐收的甘蔗,不少蔗農開始嘗試新的銷售方法,搭上電商快車就是其中之一;此外,很多農戶也開始了多種經營,更有商人看到了甘蔗深加工的商機。
競爭和習慣導致市場飽和
“今年果蔗質量還不錯,但田頭價才兩毛左右,有的村甚至低到一毛五,要知道五毛才能保本呢。”墩塘村委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了解,欖核甘蔗價格在春節前曾有短暫的回升,但升至3到4毛錢左右后還是很快回落了下來。至于銷量,墩塘村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銷售總量很可能不超過今年總產量的40%。
欖核鎮農辦給出的數據顯示,全鎮甘蔗目前的價格和銷量均大不如往年:去年1月已經賣出20%,今年才5%;去年的收購價是七毛錢,今年僅為兩三毛。
對此,該鎮農辦負責人陳桂福分析道:“首先是市場飽和,現在水果品種越來越多,甘蔗僅僅是選擇之一;其次,外省如廣西、云南,省內如韶關、肇慶、惠州,甘蔗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再者,收購商的選擇多了,考慮到運輸成本,能夠深入到欖核收蔗的不斷減少;*后,內地尤其是北方冬季干燥地區甘蔗消費群體慢慢萎縮也影響著整體的銷量。”此外,陳桂福還表示,欖核農民世代種蔗,在加上久負盛名和以前不錯的市場,種植甘蔗早已成為這里的農民難以改變的種植習慣。
部分蔗田開始多樣化經營
“我早都叫你們不要全都種蔗啦,種點其他東西,輪作對土壤也好嘛!”馮樹坤也是墩塘村人,有著40年甘蔗種植經驗的他,精通選種育種、抗風防水、甜度辨別等一系列栽培技術,早已成了全村人心目中的甘蔗專家。眼看今年村里的甘蔗滯銷,他又開始繼續說服村民要少種甘蔗、盡量種植多樣化。
面對近年來出現的并非偶然的甘蔗滯銷,部分欖核蔗農已經開始將自家田地多樣化種植經營,并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還在延續著種蔗這個單一的種植習慣。墩塘村*生產隊隊長陳海源向記者嘆道:“我們隊上有20戶人家,250多人耕種著200畝地,其中種甘蔗的超過兩百人。”
“我們一直在引導鎮上各村農民多樣化種植,今年有想法選一兩個生產隊搞企業委托農產品生產試點。”陳桂福告訴記者,“目前已經跟民笙農場等兩個企業達成了初步意向,等選好了生產隊,讓他們按照企業的需求和質量要求去種農產品,企業再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鎮里也會想辦法進行補貼鼓勵。”
甘蔗深加工有望成型
“來自冼星海故鄉南沙欖核鎮的甘蔗,只要您那邊下單,我這邊馬上下田砍甘蔗!”這是京東快遞小哥小翁*近發出的一條微信朋友圈。他告訴記者,由于欖核果蔗久負盛名,又聽說今年欖核果蔗大豐收,于是這邊的京東琢磨起利用地緣優勢就地取材,推欖核甘蔗上線的辦法。據了解,京東向欖核蔗農定向收購甘蔗,且直接由京東工作人員砍蔗,蔗農因此還省去了8分錢一斤的砍蔗人工。
另一邊,開環保公司的老姜意識到,在欖核就地取材做甘蔗深加工是空白領域!老姜把這一想法告訴了他在廣州甘蔗研究所(省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朋友,并得到了支持。記者了解到,老姜的公司既做環保也做生態農業,果蔗節前他已經住進了欖核鎮湴湄村,收購村里的甘蔗葉并打碎發酵成飼料,供應給其他地方的牛場、鵝場等。
“我的想法是,欖核果蔗含糖量高,還可以加工成甘蔗酒、甘蔗醋。”老姜興味盎然地向記者介紹道,“欖核甘蔗產量很高,目前我還消化不了那么多,但我相信只要做開了,總有*能成規模。”據了解,在老姜的帶動下,他在廣州甘蔗研究所的朋友也產生了研究興趣,并用欖核果蔗做成了一種干粉狀即沖果蔗汁試驗品。
據悉,在與南沙區農林局相關負責人溝通過后,老姜和他的朋友已經拿到在南沙區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方面的政策支持的有關文件。而區農林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會積極支持對欖核甘蔗進行深加工的想法和做法,并期待老姜在欖核做出成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