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三農”文件里提到,要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在崗學歷教育、創新職稱評定等多種方式,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
2月21日,在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召開的201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發布會上,宏觀經濟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高鳴稱,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重視對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生村官、科研杰出人才等人才隊伍的培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從總體來看,我國鄉村人才仍面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培養模式不完善等問題,鄉村人才瓶頸成為影響鄉村振興的主要障礙因素。
他認為,當前的鄉村人才培養的總量與新時代鄉村振興要求仍有差距。
具體來說,在存量方面,我國鄉村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越發突出。2016年末,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接近1900萬,只占鄉村就業人員總數的不足5%;在后備力量方面人才不足,城市化進程、高校擴招等原因讓農村人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不斷 流向發達城市,鄉村人才向非農領域流失現象嚴重。
截至2015年底,新型職業農民的總量為1272.2萬人,其中年齡段為41-50歲的人數*多,而35歲及以下的青年力量只占總數的17.1%。
此外,鄉村人才隊伍的結構還不合理。在結構不科學方面,體現為鄉村人才梯隊存在斷層,即高層次、高素質人才普遍短缺,中級、初級專業技術人才相對數量較多;傳統學科人才較多,新興學科人才較少;單一生產型、技術型人才較多,集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為一體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數量較少。
截至2015年底,初中文化程度占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的58%,大專及以上學歷只占5%。而2015 年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農民*技師只占總量的0.2%,有90.51%的實用人才沒有或者未評定職稱。從人才類型分析,生產型實用人才占總數的36.44%,經營型實用人才占20.62%,技能服務型、技能帶動型及社會服務型人才比例較低。
分布不均衡則體現為在東南部地區及大中城市鄉村人才資源相對豐富、素質較高,中西部地區人才資源較少;以及從事農業科研開發、技術推廣和經營管理的高層次鄉村人才主要集中于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或高校,這類人才在鄉村基層極度缺乏。
高鳴認為,近年來,盡管我國高度重視鄉村人才培養工作,出臺多項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仍有諸多急需完善之處。比如,鄉村人才的培育能力欠缺,對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重視不夠,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足,服務保障能力不足。
他表示,鄉村人才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人力、物力、 財力等多方面持續性投入。目前專用于鄉村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仍存在缺口,且部分地區使用效率低。
如何實現鄉村人才振興?高鳴建議,既要激發內生動力,從鄉村內部培育更多人才,充分激發人才的內生動力,尤其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要匯聚外部力量,引導社會人才投身“上山下鄉”,實行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鄉情牌”,念好“人才經”,激勵各類人才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己任,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