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有活力的大都市,必定少不了鳥兒的啁啾,松鼠的跳躍,蜜蜂、蝴蝶、蜻蜓的翩躚起舞。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更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今春,北京市將在城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劃分棲息地保護等級。其中高價值保護地將設保育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任憑草長鶯飛,給小動物們留一片自由棲息的樂土。
鴛鴦長耳鸮*普查
小動物多不多,是一座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否豐富的直接體現。從今年年初開始,市園林綠化局野保部門先后啟動了鴛鴦和長耳鸮等野生動物的種群調查,分析它們在北京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狀況以及受威脅因子。
羽毛艷麗的鴛鴦,市民們都不陌生。以往,北京城區只在春秋遷徙季和夏季繁殖季節才能看到鴛鴦,但現在冬季也能看見,越來越多的公園出現了野生鴛鴦的蹤跡。今年,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組織志愿者啟動了對北京五環以內鴛鴦的分布調查,重點是玉淵潭、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農展館后湖、頤和園團城湖等城區9個鴛鴦棲息地。剛剛結束的冬季調查中,志愿者們共發現547只鴛鴦,其中農展館后湖、北京動物園和玉淵潭數量較多。春季調查將在3月中下旬進行。
對長耳鸮的種群調查正在進行中。長耳鸮,俗名貓頭鷹,是猛禽的一種。“長耳鸮等鸮類野生動物以老鼠、蝙蝠、小鳥等小動物為食,在食物鏈條處于較高的位置。通常一個地區的猛禽分布越多,生物多樣性也越豐富。”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處處長張志明說。
北京師范大學、研究野生鳥類20余年的鄧文洪教授參與了這次鸮類野生動物的專項調查。據他統計,入冬以來,北京地區有確切觀測記錄的長耳鸮個體是62只。綜合各類因素推算,目前北京地區的長耳鸮種群數量在300只到700只。大部分長耳鸮把家安在了郊外,城市公園因為游人驚擾多、可捕食的小動物少,長耳鸮分布數量相對較少。
此前兩年,北京市還開展了雨燕專項調查。過去,雨燕在北京極為常見,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數量銳減。在雨燕專項調查中,人們發現,曾經酷愛在城樓和古建房檐下筑巢的雨燕也在尋找新的生存策略,大型立交橋下、T3航站樓的屋頂上都發現了雨燕的巢穴。
棲息地保護名錄將建
在專項野生動物調查的基礎上,覆蓋北京城市建成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將在今年春季啟動。不同于對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的專項調查,棲息地調查更多是生物生境的綜合評價,是對生態環境的綜合考量。考察內容包括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重要物種的生存狀況,林地、水系的自然環境保護狀況等。
這也是北京市*對城區的動植物棲息地進行摸底。根據調查情況將建立城區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名錄,并按照保護價值劃分為高保護價值、中保護價值、低保護價值三類保護地。對于高保護價值棲息地,將劃出保育區,限制人類活動,讓野生動植物自由棲息。
“只要沒有人類活動干擾,自然生境的恢復是很快的。”張志明介紹。例如海淀翠湖濕地公園,其核心區封育了十多年,孕育出的各類生態物種蔚為大觀。目前翠湖濕地公園范圍內觀測到的野生鳥類數量達到200多種,濕地高等植物達到400多種。白眼潛鴨、紅嘴鷗、大鴇、金雕、遺鷗、丹頂鶴等多種珍稀鳥類成了翠湖常客。植物方面,除了睡蓮、蘆葦、香蒲、菖蒲、千屈菜、水蔥等常見植物,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大豆,北京市二級保護野生植物芡實、茭白和花藺,以及華北地區罕見的食蟲植物貍藻等也在翠湖濕地現身。
生物多樣性恢復示范項目也將在今年啟動。在平原、山區和城區三類區域,分別開展生物多樣性恢復試點。初步計劃,今年市園林部門在全市范圍內建設6處生物多樣性示范區,為下一步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修復提供經驗。
加強棲息地保護立法
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方式就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但強有力的保護,離不開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撐。結合修訂《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市園林等相關部門正在進行前期調研,爭取在《實施辦法》修訂過程中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作為立法的重要內容,為對干擾或者破壞野生動物棲息的各類行為進行執法提供法律依據。
棲息地保護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頻繁的人類活動干擾。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城區重要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主要在各大公園,這些公園又承載著市民休閑娛樂的功能。市民希望公園拿出更多的空間,供大家唱歌、跳舞、鍛煉身體,這和動植物的棲息地保護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希望這項工作能夠得到更多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