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到都市,從農民到餐飲送貨員,再到返鄉創業種水稻、地瓜, 陳木養,廣東清遠清新石潭南樓村的這位“莊稼佬”,如今利用現代科技發展農業產業化,不僅整合了800畝荒地,還為村里的留守婦女和老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帶動了周邊農戶脫貧致富。
下一步,他還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實現農產品直接從地里到餐桌,讓消費者享用到綠色健康的生態農產品,讓更多農民跟著他創業脫貧。
“家鄉的空氣好,水源好,土地不用來種農產品太可惜了。”陳木養今年38歲,四方臉,身材不算高大。初次見到陳木養時,他正在倉庫里挑選準備出貨的番薯,如數家珍。
清新南樓村與水西村、大圍村緊挨在一起,四處環山,水源清澈,風景秀美。但年輕時候的陳木養,一心只想往大城市里扎根,根本沒想過有*自己會帶著一群人回到家鄉種地,而且一種就是800畝。
初中畢業以后,陳木養就去了大城市打拼,直到2017年,一直在廣州做著餐飲送貨的工作,生活過的不溫不火。2017年底,他從廣州回清遠看望父母,開著車把家鄉周邊的村落都逛了一遍,發現南樓村委會居然有800多畝的田地被丟荒。
“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沒人種地。”南樓村委會主任陳三財坦言,從2010年開始,南樓村的土地就逐漸開始丟荒。到2017年,野草已經長得比人還高。
“這里四處環山,空氣好,水源好,這么好的土地資源不用來種農產品太可惜了!”陳木養心里盤算著。
這時,陳木養遇到了他的小學同學、南樓村有名的企業家黎書輝。一番交談下來,陳木養發現黎書輝對農業種植投資這一塊也非常感興趣,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創辦一個農業合作社,并命名為“鄉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陳木養負責種植管理,黎書輝負責宣傳銷售。他們盤算,先從土地丟荒比較嚴重的南樓村開始做起,再逐步擴大規模。
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脫貧奔康 好山好水種出優質農產品
陳木養、黎書輝要盤活土地搞農業的想法得到了南樓村委會的大力支持,迅速辦好了土地租賃手續。
有了土地以后,鄉情合作社開始著手去找優質的農產品品種,*后找到了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形成了由華農提供優質水稻種子和技術指導,鄉情合作社進行種植生產的合作模式。經過一系列的除草、開荒、農田整合等復墾工作以后,鄉情合作社原打算800多畝的土地都用來種植水稻。
*偶然的機會,陳木養在農產品市場上發現了“一點紅”這個番薯品種,他了解到這個品種無論從口感上還是品相上都屬上乘,市場反響也很好。“這個品種好,加上我們肥沃的土地和生態泉水種植,一定很好吃。”陳木養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
南樓村的土地松軟,且水質清澈天然,適合眾多農作物生長,陳木養盤算著,在種植水稻的同時,不妨同時嘗試一下“一點紅”番薯。
由于水稻有華農的技術指導,品質有保障,但番薯卻是兩人*冒險的挑戰,因此,穩重的陳木養先嘗試著購進了“一點紅”種苗,劃出50畝田地進行試種。鄉情合作社購買了插秧機、犁田機等農業機器進行規模種植,在種植技術上,采用了先進的無人機澆灌農藥,*施肥。種植水源則從山邊的巖洞引流澆灌,保障了水源的優質。合作社的工人則全部從村里雇請而來,為村里的留守婦女和老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鄉情合作社幫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南樓村委會主任陳三財坦言,通過土地整合出租,鄉情合作社為南樓村帶來每年56萬元的收入。此外,鄉情合作社還優先為村里的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民的收益得到了提升。
經過一年的種植管理,盡管在氣候不佳的情況下,仍取得了不錯的收成。“收獲的水稻經過當地的檢測機構檢測,全都符合標準。‘一點紅’番薯的品相和口感也非常好,連當地村民都贊嘆無比。”陳木養說,“我就知道,以這么好的環境生態、這么優質的泉水種植出來的生態大米和番薯一定很好吃!”頭一年耕作就基本成功,說明家鄉的土地、氣候適合優質米和“一點紅”生長,這堅定了他繼續搞農業種植的決心。
2018年,鄉情合作社的生態米產量是30萬斤左右,番薯的產量有6萬斤左右,目前都已經賣出了三分之二,還剩余小部分的大米和番薯仍在展銷。“希望剩下的大米和番薯也能盡快賣出去。”對于剩下的小部分農產品,陳木養還是表示了擔憂,雖然種植技術保障了,但是農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希望還是能盡快賣出,保證產品的鮮度。
“我將帶著我的團隊,為更多的農戶服務,為農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價值,向更多的人銷售我們家鄉種植的生態米和‘一點紅’番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陳木養進一步堅定了發展的信心。他希望能通過這些優質的農產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石潭南樓村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也讓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青年返鄉創業,建設家鄉。這,也是鄉情合作社成立的初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