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禽料市場如何切入?
據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的初統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成品飼料年度總產w為18131.58萬噸。其中豬料產量7036.38萬噸,蛋禽料產量3133.06萬噸,肉禽料產量5210.09萬噸。
看似市場很大,蛋禽料和肉禽料總體規模不比豬料少。且去年隨著行情的持續走好,企業上量一直在進行,在環保減量的作用下,行情并未崩潰,維持著微妙的平衡點。
但與豬飼料一個顯著的區別是,家禽行業高度集中化、規模化的生產模式,企業自建飼料廠“自給自足”的比例很大,留給禽料企業的份額,并沒有數字上的那么美好。禽料市場已經經歷了比豬料市場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留下來的飼料企業已經將成本做到十分出色,利潤微薄。 相對于豬料,禽料利潤率更低,這也是很多飼料企業逐步退出禽料市場的主要原因。據廣東肉雞飼料市場主要份額的海大集團曾透露,2018年禽飼料單噸的凈利有望由2017年的22元/噸提升至40元/噸。
22元/噸的利潤,這是豬料企業不敢想象的低利潤。禽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企業的綜合能力,以極低的凈利潤,保證飼料質量的前提下,打價格戰,并以規模取勝,尤其是水禽料和肉雞料。
那么豬飼料企業是否做好了,在肉雞飼料市場上迎接價格戰的準備?
調整策略,準備是否充足?
事實上,很多以豬飼料業務為主的企業,禽料業務也一直在開展,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如正大康地、雙胞胎等。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所做的是將資源重新調配,推動銷量增長。
正大康地集團副總經理張雪峰接受新牧網新禽況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以雞料起家,這些年在發展豬飼料業務的時候,雞料業務也一直在做,并且根據自身發展與市場需求,持續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如今在蛋雞料、種雞料市場的市場影響力比較大。
“雞料與豬料并不是兩個可以隨意切換的產品領域。”張雪峰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因為涉及到產品的感知和養殖戶的信任。
“家禽行業集約化程度較高,市場進入壁壘更高,多年下來飼料廠與養殖者之間已經形成很不錯的客情關系,要想顛覆現有競爭格局,并不容易做到。”開平市恒豐農牧行總經理黃勁松告訴記者,家禽行業企業負責人整體素養較高,廣東人比較實在,對于多年使用的產品以及人情關系網比較認可,靠價格挖走客戶很難。
如果不是長期涉足禽料市場,沒有一定的積累,以上的幾點都是致命的難題,還會遭遇原有禽料企業的反擊。
產業延伸,僅靠飼料能否突破?
相比生豬產業,一條龍的布局在家禽產業更為普遍。只要蛋雞規模數萬只,肉雞規模百萬只以上的企業,都或多或少有延伸產業鏈的想法和行動,規模不夠的也有一些飼料代加工關系。尤其是家禽品種較多,針對某一個品種的飼料開發往往較為滯后,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留給非自配料的市場不多,且這些市場被海大集團、桂林漓源集團、南寶集團、正大康地等禽料企業長期耕耘,已經有相當穩定的客戶群體和品牌認可,撬動并非易事。
即便是中小散戶,也在飼料經銷商的“不懈努力”下,以資源、“產業延伸”、保證收購的條件下形成了小團體。
英德市真誠畜禽水產服務部理事鄧琳真*近一直苦惱,因為合作社的養戶不斷地被飼料業務員以及雞販拉走。目前在英德,飼料業務員以收雞賣雞的承諾,加上飼料質量穩定,收購價格尚可的條件下,不少養殖戶被不同的業務員搶走,形成十幾戶的小的連鎖形式。
“賣雞的人賣飼料,賣飼料的人又負責賣雞,甚至還有無證賣的。”鄧琳真表示,這種模式現在很成熟,這些上下游的人員與養殖戶形成一個個小的“飼料-養殖-銷售”產業。如果豬料企業要賣雞飼料,要解決農戶賣雞的問題,才會吸引農戶。
以上的幾點特征,讓不少行業企業信心十足,認為豬飼料企業的到來對行業的攪動有限,影響不大。這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驗證了這一點,僅有部分企業認為會帶來競爭,期待改變。
完全沒有經驗的豬飼料企業可以依靠收購快速打開銷售局面,但如果陷入價格戰,收購導致的管理成本提高,同樣不妙。
豬飼料企業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并不是!
一個行業再如何看上去無懈可擊,總會有不可察覺的縫隙。禽料市場成也低價,那么其突破口也在于價格過低。
如果一個完全沒有禽料市場經驗的企業進入,要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可能更有必要走差異化道路。張雪峰表示,豬料企業對原材料品質的把控相對較好,禽料的品種有很多,其實還有很多文章可做。如果在工藝、配方、專業團隊等方面進行配套,深入調研市場,做好定位,*施策,推出避免與大企業正面沖突、或者競爭尚不充分的禽料產品,應該還是有機會的。”
“沒有競爭,怎有進步。”一直以生產高品質飼料為核心理念的正大康地,認為行業總是在不斷變化中實現蛻變的。張雪峰表示,豬料企業進入禽料企業是一件好事,競爭能帶來商業模式、管理方式、技術革新等創新,提供更好的產品,規范行業發展,推動行業進步。“企業要做好產品創新,保持產品優勢,輔以良好的營銷思路,健康的商業模式,用時間去沉淀。真正滿足市場需求,符合甚至超出客戶預期的產品,才能贏得養殖戶選擇和信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