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廣東省東莞市、中山市、汕頭市澄海區、佛山市順德區、惠州市博羅縣、江門市新會區6地被列入2017年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試點。近日,廣東省組織開展6個國家試點工作評估總結,總體上看,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廣東省6個試點單位共轄鎮街106個,村(居)1746個,村民小組12778個,村組兩級共有集體經濟組織11219個。目前,6個試點單位均已基本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改革試點任務。共核實農村集體(含集體開辦的公司)資產總額2265.03億元,集體土地862.79萬畝、其中農用地306.09萬畝,實現了農村集體“家底清,權屬明”。此外,各試點還推進了6983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集體資產總額1864.94億元,推動330.49萬農村社區居民變股東。
在此基礎上,各試點單位對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和強化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居民變股東
股份合作制改革分類推進
農村集體資產主要分為三部分: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等資源性資產,用于經營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經營性資產,以及用于公共服務的科、教、文、衛等非經營性資產。
對經營性資產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資產到人(戶)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頭戲。一些地方的實踐證明,通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集體資產確權到戶,集體收益按股份或按份額分紅,農民就能受益。
種地要因地制宜,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也需要因地制宜。在開展股份合作制較早的東莞市、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改革的重點在于不斷完善現有制度,努力實現先行探索實踐與國家改革制度設計的對接。汕頭市澄海區、江門市新會區、惠州市博羅縣則在全面完成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的基礎上,根據當地農村集體資產屬性和運營情況,嚴格按照改革政策要求和操作要領,因地制宜地推進改革工作。
中山市于2006年就完成了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組建了股份合作經濟組織,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進行股東身份確認和股權配置,實行按股分紅。2017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以來,中山繼續做好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深化完善。
一方面,中山市指導督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原有章程規定的成員認定標準、組織架構、議事規則、收益分配、運行機制等內部管理制度進行補充完善,修訂不符合當前法律法規的條款內容。另一方面,中山市積極推動股權繼承和流轉的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依法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繼承和有償退出等權能。
汕頭市澄海區根據當地特點,制定了有針對性的股份合作制度。對經營性固定資產較多、運營情況良好且年終有分紅的,實行股份量化到戶(人);對未確權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固定資產達到50萬元以上的,實行份額量化到人,確權到戶;對經營性資產較少或者沒有的,注重落實好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工作。
總體上,試點地區都采取了股權“固化到戶,長久不變”的靜態管理模式。6個試點單位共有6983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集體資產總額1864.94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306.36億元,330.49萬農村社區居民變為股東。東莞市、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2017年度集體分紅分別達59.2億元、25.13億元、17.5億元。
多舉措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股份合作制讓農村社區居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那么該如何看好“錢袋子”,讓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呢?
不少試點地區開始積極探索股份權能改革,根據法律,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
佛山市順德區早在2001年就推行集體成員股權可通過繼承、轉讓和贈與等方式實現流轉;中山市已有14個鎮(街)制定股權繼承和流轉的操作指引,辦理股權繼承5783人次;汕頭市澄海區也在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礎上,在鳳翔街道等積極探索股份繼承、轉讓及贈與等權能的實現形式。
東莞市出臺推動股權繼承、完善股權管理等制度,規范股權繼承程序,適當放開股權內部贈與、轉讓途徑。目前去世股東股權繼承辦理比例約六成,部分鎮街辦理比例超過九成,累計辦理股權內部贈與186宗、股權內部有償轉讓264宗。
通過股份權能改革,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每一個成員,進一步明晰了產權,給集體資源上了一道“防火墻”,既防止了集體資源、資產流失或被侵占,也促進了農民身份的轉變,真正賦予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使其更好地進入市場、適應市場,實現了集體、農民“兩個增收”。
在改革過程中,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相關章程、制度、財務管理也得以完善。各試點單位積極推動農村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賬目分離、獨立核算,確保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和財務管理規范透明,給村民的資產又上了一層“保險”。
東莞市通過改革形成了民主理財、村級預算、會計委派、審查監控、審計監督、責任追究、薪酬激勵、督查考評、網絡監測、陽光交易等“十管齊下”的“多層次、全覆蓋”監管體系,已建成32個鎮級交易平臺和372個村級交易點。
中山市按照“五個一”(一個平臺、一套系統、一級交易、一級監管、一級成果運用)思路,建成鎮級資產管理機構24個,村級交易工作站289個,實現全市范圍內各鎮、村交易平臺的聯網,實時監管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從源頭上堵塞監管漏洞。
截至目前,6個試點單位通過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累計完成集體資產交易11.3萬宗,涉及合同成交金額1404.84億元。
機制創新促進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農村集體經濟是各試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力量。自2017年推進改革工作以來,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6個試點單位開始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
汕頭市澄海區廣益街道龍田經聯社通過自主投資開發通用廠房對外出租經營,年經營收入超1000萬元;中山市采取推進村組兩級統一核算、依法有序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流轉、推動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等措施讓全市的村集體經濟不斷提高;東莞市定期核定一批經濟次發達村,落實“二幫一”結對幫扶,扶持次發達村加快發展步伐,3年內安排財政幫扶資金7.2億元。
集體經濟在發展壯大的同時,還得轉型升級。只有加快集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才能激活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
在改革過程中,廣東省各試點地區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支持指導有條件的鎮街積極推進村改居社區“政經分開”改革。
作為全國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東莞在省內率先研發運行村級財務管理APP“東莞村財”。村民股東通過APP可監督村級資產,參與重大事項表決;承租人可以用APP輕松處理合同業務;公眾則可通過該APP及時獲知村務信息……
順德區全面完善區、鎮、村三級聯動的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對每一項集體資產的條形碼識別,并與關聯交易合同相對應,全區農村集體資產新增交易全流程上平臺率由原來的50%大幅提升到98%,成交價格比底價平均提升約12%。
中山則積極探索利用民營企業資金“建設、經營、轉讓”基礎設施項目,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引入工商資本和社會資金,以合作、入股、租賃等方式,與民營經濟高位嫁接,發展優質物業型、服務型、投資型經濟,助推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集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盤活了農村的資產資源,創新了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為產業提供更多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給村集體帶來了更高的收入。2017年度,6個試點單位農村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219.19億元,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1255.38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